一般來說,工業用的工規感測器與消費等級的商規感測器需求就不相同。除了工業規格需要能適應更寬的工作溫度之外,更重要的則是在於感測器的穩定度,以及供貨的持久度。一般來說,商用感測器由於配合終端產品的快速產品更迭週期,大約4~5年的供貨期就大致已經符合需求,然而工規感測器卻必須要能滿足長達10年的穩定供貨。再者,工業4.0的應用環境對於連網的需求大增,因此感測器多半還必須要賦予連網能力,才能進一步加快智慧工廠實現的腳步。
|
工規感測器的設計目的,是要專注做好每一件事情。因此分工專業化,將簡單的事情做到最好。 |
意法半導體(ST)亞太區資深產品行銷經理陳建成指出,面對智能工廠的趨勢,新一代的感測器也進行的升級,例如更低的功耗,甚至可以結合工廠的綠能環境。以目前ST新一代的工業感測器為例,已經加入了休眠功能,在低功耗狀態下還能維持穩定運作,持續環境的偵測行為而不中斷功能。此外,感測器的智能化也是邁向工業4.0不可或缺的關鍵。針對感測器的智能化,ST也為感測器導入機器學習(ML)的能力,並結合AI,如此不只可讓工廠中的自動化設定最佳化,更可提升整體的生產效能。
陳建成認為,工規感測器的設計趨勢,是針對應用來進行專業化與最佳化。相較於一般消費市場的商用感測器,多半是為了降低成本,並減輕終端裝置的設計複雜度,因此商用感測器的發展趨勢是多軸化與模組化,也就是在同一個模組或同一晶片中,盡可能整合更多軸數的感測元件。以目前一般行動裝置或智慧手環上,屢屢可見到超過九軸的感測晶片。然而,工規感測器的設計目的,是要專注做好每一件事情,例如在工廠中要偵測傾斜度的感測器,就不需要其他感測能力(如溫度或震動),反而是將傾斜角度的偵測做到精準度的最佳化。
換句話說,工規感測器分工專業化,除了做好每一件事之外,也要將最簡單的事情做到最好。因此,較高等級的工規感測器,鮮少看到高度整合多軸的產品,反而多半是以單一感測元件的姿態面世,同時具備最佳的精準度與最高的品質。
陳建成說,比起商規感測器往往一套走天下,工規感測器更重視其專業化的單一感測性能。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對於智慧工廠來說,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同時滿足全部的應用需求,過程中一定還需要透過與不同的客戶合作,來打造出更符合智能工廠需求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