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許多產業正面臨邊緣化及薄利的困境,對於產業結構轉型及創新有非常迫切之需求。也因此,長期深耕台灣產業發展趨勢之工研院IEK,特別發表了「逆轉勝 台灣先進製造的新動力」專刊,為台灣製造業提出建言。工研院表示,美國啟動先進製造政策,台灣要透過台美合作參與,免遭排拒。
|
/news/2013/08/01/1816547150.jpg |
工研院 IEK主任蘇孟宗表示,台灣製造業正面臨著結構轉型升級的挑戰,應善用原有的品牌代工經驗,整合台灣製造優勢,在台建立「智慧製造總部」,並進一步布局全球。由於目前全球製造業分工體系面臨洗牌,台灣必須設法發展自己的先進製造創新技術,以免被全球化的革新浪潮所淹沒。
蘇孟宗例舉美國說,美國自2011年6月啟動先進製造政策後,造成許多產業包括家電、汽車、機械設備、化學材料、3D列印、3C電子等回流到美國本土或鄰近國家,已經嚴重影響到台灣的產業。目前台灣應透過台美合作的機會,設法參與美國先進製造的創新網路,以免被拒於全球製造業之外。
英業達集團董事長李詩欽則是認為,不論是電子、資訊或通訊,台灣以代工為主的本質難以改變,一般人認為代工是台灣難以走向創新的沈重負擔,但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事實上,ODM即是委外設計跟製造,台灣ODM持續以生產製造加上服務為主體,儘管微利,但卻為台灣帶來很大的產值。例如現在英業達產線上的任何一台筆電,都是台灣自行設計的,與國外合作夥伴共同設計的成分越來越少,產品裡已經擁有大量研發能量。這都成為台灣走向研發創新的新能量。
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祕書長黃建中則例舉目前熱門話題的3D列印,他認為許多新產品或新技術通常不是一推出就造成轟動,而是過去就已經存在,3D列印技術就是這樣的情況。二十年前便已經存在,十年前則被市場認為會被淘汰,但到了今天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這樣的例子,也讓產業開始深入思考該怎麼才能更有效的利用資源,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益。
蘇孟宗說,台灣受限本身資源及國際製造版圖遷移,在台生產的優勢將逐漸被挑戰,台灣能做的,就是跳脫製造生產的現有框架,善用華人文化和科技創新的既有優勢,以最適合台灣的環境資源和生活型態,發展Life in Taiwan的「生活型經濟圈」,展現在地文化價值與生活品味,孕育新興商業模式,引領高價值的科技創新動能,才能創造在全球製造價值鏈的新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