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Podcast撐起PMP一片天
讓數位影像取得更容易,將帶給PMP產品更大成長誘因

【作者: 王岫晨】   2005年08月05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2169】

自從MP3音樂播放器在全球造成轟動之後,許多廠商也緊鑼密鼓推動下一波可攜式革命,也就是發展稱為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的PMP 產品。這種PMP產品既然稱為多媒體播放器,顧名思義相較於MP3音樂播放器,其最大差異自然在於可以儲存並播放圖片與影像。



播放影像與瀏覽圖片的功能讓PMP有別於MP3播放器而獨樹一格,儘管如此,這些功能卻也成為PMP在發展上的絆腳石。除了螢幕尺寸過小、不同的影像格式讓人困擾、與使用時常常遇到電力不足的窘境之外,PMP最為人詬病的一大問題便是影像來源的取得問題。有別於MP3檔案的取得容易,現今PMP上的影片來源大多由DVD等光碟轉檔得來,然而對一般人來說,要能找到適當的軟體,並將DVD影片中有防拷機制的影像抓取到電腦,再壓縮處理成PMP可讀取的格式,可是一項麻煩的工程。如果只為了要在搭車的時間觀賞二十分鐘的影片,卻必須花費兩天的時間去製作一部影片,大部分消費者應該都會望之怯步。因此,如何讓這些影像檔案可以隨心所欲的取得就成了PMP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要想輕鬆獲得影像資料,除了靠隨選視訊系統(VOD)之外,Podcast也成了越來越多人選擇的傳輸方式。Podcast是一種類似網路錄音的軟體,這些錄音內容可以讓使用者從網路下載到數位可攜式設備裡,方便在離線或其他時間觀賞這些數位內容,任何多媒體播放機都可以使用。Podcast這個名詞是由broadcasting(廣播)與webcasting(網路廣播)及iPod所衍生來的,這是因為過去許多podcast的使用者都是利用iPod作為播放設備。Podcast就如同數位錄影機一般原理,可以先將廣播的電視內容錄下,以便稍後欣賞。



根據調查,現已有超過600萬的美國成人在使用這種新型態的媒體傳輸方式,而未來五年美國Podcast用戶數量更將成長14倍,預計2010年可達到6000萬個用戶。這種全新傳輸方式似乎正好可以彌補PMP在內容取得上的先天不足。Podcast藉由使用者間自行錄製內容並互相傳播的方式,可製造出為數可觀影像短片。這些約520分鐘左右的短片非常適合在可攜式裝置上播放。雖然這與開發PMP產品廠商所訴求的在外觀看電影等目的有些許落差,但事實上,PMP眾所皆知並不適合長時間播放影片,且必須花費時間將DVD影片轉為PMP可播放的格式。此外,多數Podcast頻道使用的影片格式均為Windows Media,而這正是大多數PMP所支援的影像格式,因此少了轉檔的問題。而Podcast透過RSS的方式將新的節目內容主動增加至PMP產品上,使用者不需再花時間尋找影片來源,就可擁有更多的數位節目內容。這些功能不僅解決了PMP使用者的許多困擾,也帶給了PMP產品的開發商更多商機。



目前PMP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遠低於市場預估,其原因不外乎電源無法持久、價格昂貴與影像來源的缺乏等。電源供應的問題隨著技術的進步已慢慢克服,而從2005年起,內建20GB硬碟的入門型PMP產品價格已逐漸降低至300美元,價格已普遍可被消費者接受。因此如何豐富數位節目內容便成了PMP產品開發商目前首要面對的問題。Podcast雖然並非全無缺點,例如智慧財產權的問題等,且Podcast目前以美國為主要發展地區,非英語系國家的Podcast頻道相當缺乏,因此其他地區的PMP使用者目前並無法享受這項服務。但綜觀Podcast的優點,其未來仍有極大發展空間。而Podcast能否為買氣低迷的PMP市場提供新的成長誘因,值得所有人拭目以待。(王岫晨)



相關文章
打開訊號繼電器的正確方式
生成式AI助功率密集的計算應用進化
AI賦能智慧製造轉型
生成式AI刺激應用創新 帶動軟硬體新商機
台灣AI關鍵元件的發展現況與佈局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晉泰、思科與高市府簽署MOU 鏈結AIoT打造智慧港灣
» 慧榮擴增經營及研發團隊 布局AI技術與全球業務
» 西門子以Catapult AI NN簡化先進晶片的AI加速器開發
» 2024台塑企業應用技術交流 產學激盪減碳永續議題
» 施耐德電機攜手NVIDIA 優化AI資料中心參考設計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5.6.22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