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的前景在一片看好聲中,著實風光了一陣子,但是最近根據許多投入開發與市場行銷的業者所得到的回應,似乎人們又太高估了電子書的接受度,因為就普遍而言,它的產值與使用人口比率仍然是偏低的狀況。許多人不禁要懷疑,過去言之鑿鑿的數位革命是否太不切實際了呢?就好像在最近網路泡沫化的陰影下,單純的網站經營也被認為無法獲利生存,因為只有數位資訊實在太空泛了,二月下旬宣佈停刊的網路報「明日報」,更是讓秉持此一論調的人引以為重要的事例。其實,環顧四周許多資訊大廠仍然積極投入電子書的發展,例如Microsoft與Adobe兩家數一數二的軟體公司都是,他們可不是傻瓜,但是最後成功的也不一定會是他們,問題只在於什麼樣的狀況、多久以後,電子書的市場會成熟?

我們應該仔細想一想,電子書無論從製作成本、流通方式與多元使用的便利性,乃至於因應時代的趨勢與速度,本來就應該佔有出版市場的大宗。許多投入電子書市場開發的業者,也都具有這樣的眼光,但大部份的人以為自己更聰明些,一下子就想靠此「祕招」打下出版市場的大片江山。於是在傳統出版商還無法投入的情況下,舊有的結構與經濟利益就自然產生一股抗拒的力量,印刷的刊物一樣不斷地推陳出新,不僅物美價廉,在各自利益的確實保障下,形成更為鞏固的供應鍊,但卻讓一些對無紙張世界懷有憧憬的專家學者們產生新的疑惑,以為數位時代反而更依賴印刷、需要更多紙張。

事實上,相對於傳統印刷刊物,電子書的推廣本來就是一場革命。想要以犧牲最小的情況來達到目的,就必須透過廣泛的教育與學習過程,否則就會面臨更為慘烈的爭鬥。教育與學習就是在溫和的營造電子書的成熟環境,因為新的環境下,出版商與作者的拆帳比例要調整,中間商的流通方式與利潤也會有變化,還有依附此一結構發展的相關行業,如印刷、包裝、貨運,乃至於回收商等等,都要學習如何因應。至於讀者的閱讀習慣則是最容易解決的,因為電子書的發展只要有市場,無論如何都會滿足讀者的便利需求。

問題是誰來推廣教育與學習呢?讓市場自由競爭就是自然的教育與學習過程嗎?或許這樣也可以很快的達到目的,但是相對產生的痛苦與後遺症,又是誰來擔下這些罪孽呢?因為誰都要養家活口,誰都想要豐厚快樂的生活,掌握「利器」的人如果不顧他人死活,不管是電子書、電子商務、MP3音樂或網路報都只是一種美麗的幻想與謊言;就好像有人辦了網路報,就用快、狠、準的手段,挖傳統報紙的牆角,這就是不顧他人死活,而種下了迅速失敗瓦解的因子。在戰國時代,文治武功群起,新的創造與發明不比現代少,孟子就對當時一位諸侯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可見沒有仁民愛物之心,不要奢談革命,即使成功了也只是一場悲劇與一時的霸權。也就是說,推廣電子書者,想要成大功、立大業,就要有更大的悲天憫人之心,負起教育大眾的重責大任,以及種種的配套措施,當傳統出版相關業者都能分享電子書的利益時,也就是電子書環境成熟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