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向大自然學習,從生物獲取靈感並尋求解決之道,使得我們的生活得以改善、補救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仿生科技其實結合了跨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日本新幹線的設計從翠鳥和貓頭鷹學習如何降低噪音,從啄木鳥所啟發的安全帽避震設計結構,從模擬老鼠大腦的神經元協助機器人判別所在位置、方向感及行走距離,以及由河馬的皮膚構造啟發出現的防曬乳液等。工研院在2017生技展中首度發表華人仿生皮膚3D列印技術,為化妝品新原料、配方的安全性測試評估提供助力。
|
工研院研發的3D列印設備助陣,在攝氏4度以下可印製高規格醫材,1秒內讓生物列印材料定型。 |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指出,生醫所本著「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研發思維,多年來已研發出各種醫療照護技術,展現醫療照護亮眼成果;希望化被動為主動,讓醫護人員依照護者需求或提供的資訊,主動掌握個人生理指標,提供諮詢、診療與追蹤,打造從預防醫療、精確診斷到精準治療的跨領域全方位醫療照護。
歐盟2013年通過禁用經動物測試的化妝品上市,台灣在2016年也跟進實施,工研院生醫所副組長陳婉昕表示,以往業者都須由國外購入仿生皮組織,以進行新原料、配方的安全性測試評估,與華人皮膚特質不盡相符、且價格昂貴。工研院創新可穩定生產的人工表皮組織EPiTRI,具正確的表皮組織多層分化型態,包含基底層、棘層、顆粒層及角質層,還有屏障功能與脂質組成,已通過跨國多實驗室的皮膚刺激性與腐蝕性測試驗證。
工研院雷射中心雷射應用技術組智動整合部李昌周工程師表示,仿生皮膚可藉由3D列印設備讓具活性生物組織列印而成,透過環境溫度控制,可在列印過程維持細胞活性與生醫材料的成形特性,特別的是,相較於一般噴印技術須於20mps以下,工研院的3D列印技術可列印高黏滯係數<5,000mps的生醫膠材。三組列印頭能夠透過圓形、弓形及滴注等形式的設定,搭配不同組織成分來進行複合式列印,而且列印頭可以依照不同需求自行配置更增加多樣化,其應用範圍包括組織工程、再生醫學、藥物開發及生物醫學等。
工研院雷射中心副組長賴豊文表示,在攝氏4度以下可印製高規格的仿生皮膚材料,一方面維持生物細胞活性,另一方面也可解決列印高黏度的問題,在溫控環境設計下可於1秒內讓生物列印材料定型,滿足生醫用培養皿環境進行圓形、弓形及滴注等多樣化複合列印形式,未來可望成為醫療照護與生物組織列印的明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