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演進,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開始加速,2014年6月軟體銀行與鴻海合作推出了Pepper,而在2016年年初出現了AlphaGO,這些跡象都顯示出相關技術出現了一大突破,逐漸讓服務型機器人開始嶄露頭角。
|
/news/2018/02/05/1824568420S.jpg |
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器人技術組組長游鴻修指出,服務型機器人問世後,也因應應用場域的不同,逐漸走向了多元的發展。現在市面上常見的服務型機器人,無論是Pepper或是華碩推出的Zenbo,皆有一大特色,即皆可開放使用者以開發他們想要做的應用模式,游鴻修認為,目前工業型機器人的產值與需求皆大於服務型機器人,但根據各項統計資料皆顯示出,如此的情勢於2021年時可能會有所不同,這都顯示出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高。
近幾年來,微軟、Google等大廠紛紛表態投入服務型機器人的相關研發,顯示出此類機器人的發展潛能,但游鴻修認為,服務型機器人目前尚未出現殺手級的應用,所以目前市場仍未出現熱賣的情況。
由於人們一直對於「人型」的機器人存在著許多美好的想像,除了可以是生活瑣事的幫忙者外,也可成為親密的陪伴者。對此,游鴻修表示,在未來的五年內,服務型機器人將會朝向高階幫忙者的角色發展,比如將可提供倒水,或是協助老人起身等服務。
對此,IDC企業應用研究部資深市場分析師蔡宜秀也認為,在許多科幻電影的渲染下,許多人對於機器人有諸多的想像;無論是裝置能夠流暢地與人類對話,或者是可以滿足人們在生活上的需求。
蔡宜秀表示,服務型機器人仍處於發展中的階段,所以目前尚不能達到人們對於機器人的美好想像,但隨著裝置的關鍵零組件發展將越來越精密,且加入更多元的軟體服務功能,並導入類似Amazon Alexa的主導系統後,服務型機器人將可更加精緻化,並走向認知分析、自主學習的應用模式。
蔡宜秀認為,往後的服務型機器人會開始結合自然語言辨識的能力,並且將搭載聊天機器人功能助理,有趣的是,大眾都會被機器人這個「人」字所困囿,認為機器人就是要做成人的樣貌,但其實人是一組複雜的機構,光是要讓機器人使用雙腳走路就得煞費苦心,所以若是仍將機器人定義為人型的話會產生相當多的侷限性。
蔡宜秀表示,服務型機器人在設計上開始出現變化。對於此類機器人而言,軟硬整合、搭載分析能力,並且加入應用產業相關知識已是基本功;服務型機器人能夠依照不同的產業應用,適時適地的呈現其樣貌,並且熟悉應用產業作業流程,才能進一步地做出服務優化,並解決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才是往後服務型機器人的設計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