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運作架構中的感知層,為各種功能的感測元件所整合而成,而感測器也是建構機器人完整環境感知能力的關鍵元件,發展多元感測器可提升機器設備的智慧化效益。為建構台灣新世代AI智慧生活,科技部補助學界及國研院推動「物聯網感測器服務平台」與「前瞻智慧型機器人模組開發與系統整合」專案計畫,今(5/9)日舉辦專案計畫聯合成果展,實際展示以產品化為目標研發的物聯網感測器元件,以及智慧機器人關鍵模組與整合的研發成果,以達成科技部所揭櫫「小國大戰略」的科研目標。
|
「物聯網感測器服務平台」暨「前瞻智慧型機器人模組開發與系統整合」專案計畫研究主持人與貴賓合影,前排左四為國研院副院長林盈達,左五為科技部長陳良基,右五為清華大學葉哲良教授。(攝影/ 陳復霞) |
本次聯合成果展由全台17所大學、44組學界團隊一同參與,開發應用領域包含:穿戴式裝置與個人照護、虛實融合系統、車聯網、物流追蹤、室外空氣品質偵測、AI智慧工具機、AI智慧民生用品製造、智慧機器人感測、決策與驅動模組等八大領域,藉以打造台灣新世代智慧科技,同時加速傳統產業成為全球AI零組件與AI系統之關鍵供應商。
「物聯網感測器服務平台專案計畫」係由科技部工程司暨國研院攜手業界共同推動,國研院副院長林盈達表示,國研院結合轄下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聯合建構感測器原型服務平台,並由儀科中心負責計畫辦公室的運籌帷幄;他認為不論法人與學界自行定位是夥伴或主角都有可能,但產學合作都能衍伸技轉及新創成果。
本年度「物聯網感測器」成果展示的22個感測器研發團隊中,已有4組穿戴式裝置與個人照護計畫開發之感測器模組,成功取得教學醫院與長照機構的臨床試驗許可,預計在兩年內量產並在台上市。同時,物流追蹤感測模組與智慧機械精密定位模組亦皆獲得國內知名廠商試用,目前準備進行試量產功能驗證。
另外,「物聯網感測器服務平台」的「智慧機械聯網」分項計畫目標為串聯學術界加工設備,使其製造資訊透過平台達成共享與協同服務之效。為整合與建置此一跨域、跨界型之「智慧機械聯網服務平台」,來自北中南的7個智慧機械聯網團隊,將共同發表聯網成果,期待透過設備服務的共享模式,可為臺灣機械製造教育帶來翻轉契機。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談到對於人才的期許,他認為研究不只是做單點,必須跟上全球化速度及業界的規格,以免被他人使用,例如車用檢測成果必須要符合車廠的規格,所以速度快及整合價值是要點。
「前瞻智慧型機器人模組開發與系統整合」計畫由科技部工程司自動化學門召集人清華大學葉哲良教授擔任計畫總主持人,本年度有15組智慧型機器人研發團隊參與發表研究成果,將學界研發技術導入業界開發機器人之關鍵模組,以提升工業用機械手臂、醫療機器人、健康照護機器人等的技術與智慧水平,提升產品價值與競爭力。葉哲良表示,計畫的特點在於具有退場機制,每年會淘汰1/6的研究,並須有DEMO的能力,以及可循業界的新規格進展,非自訂規格卻無法適用。
陳良基表示,今年會將物聯網與AI方面的相關計畫進而結合,不會再擴充研究經費;此外,就近期台大校長上任與財團出走的爭議是否會影響專案計畫的執行,他表示台灣雖小,卻有許多的重要科技,例如半導體科技,不應讓行政干擾到學生的學習,而是讓學生專注於專業面,勇於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