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CTIMES主辦的【東西講座】,因應新冠疫情的發展,5月14日採線上直播的方式舉行。此次講座特別邀請國際信任機器(ITM)執行長陳洲任,針對物聯網與區塊鏈(Blockchain)的整合應用進行剖析,講述如何做到萬物上鏈。
陳洲任表示,隨著5G時代的來臨,數位資料呈現爆炸性的成長,但這裡頭有許多的資料真假難辨,如何確認和確保資料的真實性與正確性,就成了目前萬物聯網時代的一大挑戰,其重要性甚至可能會超過傳統資安涵蓋的範圍。
而區塊鏈技術正可以協助人們解決這項困難。陳洲任指出,區塊鏈可以當作是「信任機器」,用來驗證存在,且相對於目前業界普遍採行的信任第三方(Trusted Third Party)的作法,區塊鏈去中心化和不可竄改的特性,幾乎沒有作弊和被人為操控的可能,而且成本更低,非常適合用於數位資料的保護與驗證。
但要把區塊鏈運用在物聯網裝置的資料保護上,在實作上也有不少的應用瓶頸,包含要處理百億個物聯裝置不停上傳的資料所需的擴容性(Scalability),以及個人的資料隱私權(Data Privacy)、上鏈所有資料的建置成本(Cost)、確認所上傳的資料的正確性(Auditability)、以及累積了大量資料之後的後續處理(Data Processing)。
ITM則透過專利的摩克樹定位技術,以及裝置與資料的鏈結方法,為物聯網裝置與區塊鏈提供了極佳的擴容性,不僅可以逐筆存證大量的數據資料,讓所有的資料都可以在源頭就進行查驗,同時也大幅降低了建置的成本。
此外,ITM也開發出了極易整合的軟體開發工具包(SDK),可以有效的整合至物聯裝置的微處理器(MCU)系統中,而且能應對到各式不同的處理效能場景中(從Arm M3到Cortex A)。目前已獲聯發科、台電、緯創、神達與宜鼎等採用,用於智慧邊緣設備和產線關鍵資料的存驗。
陳洲任特別播放了一段神達行車紀錄器的應用影片。透過結合區塊鏈的技術,該行車紀錄器能在事故發生時,立即自動傳送並上鏈關鍵的影片段落,讓真實的紀錄影像無法被刪除和竄改,以利後續的事故釐清與究責。
目前ITM也正在於台電合作,要在數百萬的智慧電錶中,加入用電資料的上鏈技術,以縮短電費資料的查驗時間,並降低人力稽核的成本。
至於製造商如何著手智慧物聯裝置的軟硬體布局思考,陳洲任則建議,應該是要從資料的角度來思考,去釐清究竟要蒐集哪些資料,哪些又是核心的數據,應用的規模到哪裡?這些基本的元素確定之後,再來思考軟硬體的系統設計,因為那是相對簡單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