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電腦製造商借助NVIDIA的AI技術 在MLPerf測試取得佳績
 

【CTIMES/SmartAuto 王岫晨 報導】   2021年07月01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3996】

根據最新公布的 MLPerf 基準測試結果,NVIDIA (輝達) 的合作夥伴目前提供用於訓練人工智慧 (AI) 的 GPU 加速系統,其速度較任何系統更快。

七間公司在最新一輪的產業基準測試中,提交至少十多套市售系統進行測試,其中大多為 NVIDIA 認證系統。NVIDIA 與戴爾 (Dell)、富士通 (Fujitsu)、技嘉 (GIGABYTE)、浪潮 (Inspur)、聯想 (Lenovo)、寧暢 (Nettrix) 及美超微 (Supermicro) 共同展示了使用 NVIDIA A100 Tensor 核心 GPU 訓練神經網路,所創造出的亮眼表現。

只有 NVIDIA 及其合作夥伴完整進行最新一輪基準測試中的八項作業負載。整體來說,搭載 NVIDIA 技術的提交資料共占了四分之三以上。與去年的成績相比,效能表現提升了 3.5 倍。針對需要使用龐大運算資源的大規模作業,我們從破紀錄的 4,096 個 GPU 中集結資源,較任何其他參與測試的產品都還要更多。

這是 NVIDIA 商業生態系第四度參加 MLPerf 訓練測試,也是表現最為亮眼的一次。MLPerf 為 2018 年 5 月成立的產業基準測試組織。MLPerf 的測試成果讓用戶能在充分瞭解的情況下進行購買決策,並獲得數十間業界領導者的支持,包含阿里巴巴、Arm、百度、Google、英特爾 (Intel) 與 NVIDIA 等,其測試結果兼具透明性和客觀性。

這項測試基準以目前最熱門的 AI 作業負載和場景為基礎,涵蓋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推薦系統、強化學習等,而訓練基準則聚焦於用戶最為關心的事情,也就是訓練一個全新 AI 模型所需耗費的時間。

最終,客戶基礎設施投資的回報取決於他們的生產力。這來自於在運行多種 AI 作業負載時既快速又靈活的能力。因此,這就是為什麼使用者需要一套靈活且強大的系統,能夠快速將各種 AI 模型投入生產環境並縮短上市時間,同時徹底發揮寶貴的資料科學團隊的生產力。

MLPerf 結果展示了各種基於 NVIDIA 的 AI 平台,以及許多創新系統的效能,包含從入門的邊緣伺服器到搭載數千個 GPU 的 AI 超級電腦。參與最新基準測試的近二十家雲端服務供應商和 OEM 廠商,NVIDIA 的七個合作夥伴名列其中,其本地端的產品或計畫採用 NVIDIA A100 GPU 的雲端執行個體、伺服器和 PCIe 卡中,包括近 40 個 NVIDIA 認證系統。

所有 MLPerf 的測試結果都顯示了效能持續在提升,這是因為平台擁有成熟且不斷進化的軟體,讓團隊可以快速開始使用持續精進的系統。根據最新的 MLPerf 測試結果,NVIDIA AI 平台在商用 AI 超級電腦類別的所有八項基準測試中以最短的時間訓練模型,創下了效能記錄。

MLPerf 的資料儲存庫提供最新測試所使用的各套軟體,因此,所有人皆可重現我們的基準測試結果。我們會持續將這些程式碼加入深度學習框架和容器中,使用者可以在 NVIDIA 的 GPU 應用程式軟體中心 NGC 上取得。

它是全堆疊 AI 平台的一部分,經過最新的產業基準驗證,並且能夠從各個合作夥伴取得,用以處理當前真正的 AI 工作。

關鍵字: GPU  邊緣運算  NVIDIA 
相關新聞
Pure Storage攜手NVIDIA加快企業AI導入 以滿足日益成長的需求
工研院推升全球AIoT產業鏈結 攜手Arm創建世界級系統驗證中心
GTC 2024:宜鼎以智慧工廠解決方案秀邊緣AI整合實力
黃仁勳:運算技術的創新 將驅動全新工業革命
GTC 2024:所羅門與NVIDIA合作加速生成式AI應用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開啟邊緣智能新時代 ST引領AI開發潮流
» ST以MCU創新應用潮流 打造多元解決方案
» ST開啟再生能源革命 攜手自然迎接能源挑戰
» ST引領智慧出行革命 技術創新開啟汽車新紀元
» ST:精準度只是標配 感測器需執行簡單運算的智慧功能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44.200.249.42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