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詞人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蔽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三個境界,也可以說是三關,我認為倒不一定只指一生的事業學問。事實上,三關的意象普遍存在於人生的每個階段中,以及各類事物的發展上。

如果沒有破關,就像粹形圖一樣,其實都在同一個框架下環繞重複而已。
如果沒有破關,就像粹形圖一樣,其實都在同一個框架下環繞重複而已。

對於三關,各種觀點、以及每個人的定義也多少有所不同,不過總可以找出其相對的意義來。所以,也許境界不一樣,但我們都在大大小小的三關中,不斷地突破與闖蕩。也就是說,一生有一生的三關待考驗,一年也有一年的三關要突破,甚至一天之內也有三關得反省;很多事物在小有成就之後,就會發現才剛進入更大境界的第一關罷了,所謂一山還比一山高,更大境界又是更更大境界中的小三關而已。所以,了解自己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狀態中,也是蠻重要的一件事。

照一般來講,第一關可以說是在茫茫然中的一種抉擇過程,譬如科技的領域這麼大,該選擇什麼產品、什麼技術或什麼方向來發展呢?看起來每一樣都很有前途,但也只有適合自己的才能夠成長發揮,別人的意見只能作作參考,其它則一點兒也幫不上忙。當找到了自己的理趣與性向之後,便能夠安定下來學習,如果又被其它環境因素所干擾,而改變了自己的抉擇,那麼這一關又得重來,所以不要三心兩意的見異思遷,是這一關中很重要的原則。

當抉擇過後,便進入了第二關。第二關可以說是一種擇善而固執的過程,為了達成目標,其中的風風雨雨、波波折折,以及種種勞心勞力的奮鬥磨練都會接踵而來。譬如產品開發出來了,卻發現有瑕疵,或者市場已經不需要;技術投入進去了,業界又轉向新的標準,或者自動化的方法已把舊的技術給淘汰了;當然也可能順利成功了,卻惹來其它的麻煩等等。也就是說,面對現實固然需要作各種的變通與轉換,但是發心的初衷、行為的動機與形而上的理想卻必須堅持下去,所謂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這樣才能通過這一關的考驗。

接著是第三關,當初所抉擇的事物也許是適當的,也可能並不適當;在摸索的過程中或許有些失敗,或許也有些得到成功,但在這一關裡都必須重新作一番驗證釐清,雖不一定就此蓋棺論定,但至少是塵歸塵、土歸土。所以,第三關可以說是一種還它本來面目的過程,這是我們都必須老實以對的課題。譬如科技發達了,環保卻被犧牲了,這可能不是當初所想要的結果;產品不停地精進發展,反而變成一種盲目的追逐,問題沒解決,煩惱麻煩卻一大堆。所以釐清自己尋尋覓覓的是什麼?真正得到的又是什麼?不必自欺欺人,各種東西都能還它一個本來面目,真相也就逐漸顯現了。

從以上的原則來看,數百年來科技發達的社會又處在哪一關呢?我們是否真能夠落實科技、善用科技了呢?很多狀況顯示,我們還在盲目追逐的階段,甚至有一種不知所措的危機存在。但是有危機,也會有轉機,科技產生的問題,也必須要以科技來解決,這就是科技發展的三關。破三關的方法是我們可以隨時體會觀照的一面鏡子,也能夠據此而提升品質與境界。同時,有許多不同角度的三關理論也都可以比對應用,例如第一關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關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關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這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人一生的過程,以及各種事物的發展,所謂「苗而不秀者有矣乎,秀而不實者有矣乎」,面對三關,豈能不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