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相關物件共 12
(您查閱第 頁資料, 超過您的權限, 請免費註冊成為會員後, 才能使用!)
台電通霄電廠採用GE航改技術 提升18萬瓩電力 (2023.03.13)
GE宣布台灣電力公司位於台灣苗栗的通霄發電廠,已於2023年1月啟用六部GE LM2500XPRESS航改型燃氣渦輪機,順利開始進行運轉測試。該專案自2022年2月開工後在10個月內即竣工
Fluence:實現深度去碳化 儲能系統有效提升再生能源供電效能 (2023.01.16)
第27屆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7)首次選定11月11日為去碳化日(Decarbonization Day),重點檢視工業深度去碳化倡議(Industrial Deep Decarbonization Initiative, IDDI)的具體進度。面對全球工業與科技的蓬勃發展
實現深度去碳化 儲能系統為再生能源供電增效 (2023.01.16)
透過儲能系統有效加速電力系統轉型,儲存多餘的可再生能源電力,並在可再生能源電力輸出不足時,釋放出儲存的能源,為電網注入全新的高靈活性,為企業減緩可再生能源的先天性營運風險
前進垂直應用市場 微控制器低功耗方向確立 (2023.01.11)
微控制器的市場腳步,往往牽動著敏感的科技產業發展脈絡。隨著需求提升,客戶開始考慮採用高階製程的微控制器產品。而對於低功耗、高效能、高安全性的微控制器需求也持續攀升
2022.10月(第371期)固態電池 (2022.10.04)
鋰離子電池商業化發展已有數十年之久, 除了近年來綠能電動車驅動需求, 智慧手機、筆電等消費性電子產品, 以及新興綠能儲能需求, 都為鋰離子電池市場增添柴火
實現潔淨發電:新一代電池與儲能技術 (2022.09.24)
對間歇性發電的再生能源電力系統來說,很難將它們穩定地連接到商業電網。最佳的解決方案,就是開發大規模的儲能電池技術,將電力儲存起來。
攜手台灣業界打造綠能供應鏈 UL舉辦再生能源線上技術論壇 (2020.09.15)
緊扣國內及國際再生能源的積極發展趨勢及日漸龐大的綠能商機,全球安全科學機構UL今(15)日起特針對再生能源議題,舉辦為期三天的一年一度高峰盛會《2020再生能源趨勢暨技術線上論壇》
能源監控安穩獲長遠收益 (2020.03.24)
目前台灣用電大戶為了配合在2025年前完成安裝再生能源「自發自用」,同時維持電源穩定,並可藉此饋入電網,節約契約用電量,進而創造長期穩定的收益,自行導入儲能設備幾成為最佳選擇
2030年智慧儲能與再生能源用電池的市場與成本 (2019.12.12)
2015年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建立了一個共識,在全球的積極推動下,快速地發展再生能源系統,來避免災難性氣候變化的危險。
能源利用再升級 Eaton與Nissan共推家用儲能系統 (2016.12.15)
全球傾力落實節能減碳,與此同時,各國對於再生能源需求也隨之提升。台灣政府也提出「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目標,然而再生能源多與氣候環境相關,供電不穩的難題仍待技術解決
儲能/節能也須兼顧 (2016.12.15)
在努力「創能」之餘,其實儲能與節能也是相當重要且須思考的一部分;目前歐洲的趨勢已經走向鼓勵民眾安裝儲能設備,用以協助電廠解決再生能源所帶來的電源穩定度問題
實現非核家園 伊頓:創能之餘也須儲能 (2016.11.28)
非核家園、發展再生能源,是當今台灣政府正努力推動,以及渴望轉型的目標。不過在努力「創能」之餘,其實儲能與節能也是相當重要且須思考的一部分;目前歐洲的趨勢已經走向鼓勵民眾安裝儲能設備,用以協助電廠解決再生能源所帶來的電源穩定度問題


  十大熱門新聞
1 恩智浦新型互聯MCX W無線MCU系列適用於智慧工業和物聯網裝置
2 u-blox新推兩款精巧型模組內建最新Nordic藍牙晶片
3 安勤專為工業和通信領域推出ECM-ASL 3.5吋嵌入式單板電腦
4 凌華搭載Intel Amston-Lake模組化電腦適用於強固型邊緣解決方案
5 igus推出輕量化ReBeL協作機器人仿生手
6 皮爾磁全新PIT oe ETH元件具備可啟用乙太網路連接埠護資安
7 意法半導體新款雙向電流感測放大器可提升工業和汽車應用效益
8 Microchip安全觸控螢幕控制器系列新品提供加密驗證和資料加密功能
9 ST高成本效益無線連接晶片 讓eUSB配件、裝置和工控設備擺脫電線羈絆
10 凌華科技新款顯示卡搭載Intel Arc A380E GPU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