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持續發展,不僅改變我們的生活,也為ICT產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工研院IEK科技服務與應用部經理陳豫德指出,ICT產業已從過去的PC時代、Mobile時代,走向IoT時代,而其帶來的轉變如各家大廠由原先著重技術佈局到2014年後更著重於生態體系的建構,過去不會競爭的業者將開始彼此競爭。其中,就應用面來說,穿戴式裝置將會扮演人與物聯網間的橋樑。
|
/news/2014/11/20/1832075210S.jpg |
觀察近一兩年來的電子市場,不少智慧型手機廠商紛紛進入穿戴式裝置市場,工研院IEK分析師林研詩指出,根據統計,10家手機大廠就有7家推出穿戴式產品。此外,在各個募資平台中也常見許多新創團隊推出各式各樣的穿戴式裝置,市場呈現多樣化的發展。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侯鈞元表示,穿戴式裝置在物聯網四個發展階段中(Sync Me、See Me、Know Me、Be Me),扮演感測使用者行為的角色,也就是See Me。因此當物聯網與穿戴裝置整合後,將會形成一套無形的運算系統,這套系統藉由穿戴裝置感受人的需求,然後自動調整因應需求,而穿戴式裝置將會成為人們控制其他智慧裝置的人機介面。
不過,儘管市場研究機構紛紛指出穿戴式裝置市場龐大,但侯鈞元表示,中短期內穿戴裝置並非電子產業的救世主,硬體銷售無法拯救ICT產業,另一方面價格也將迅速下滑。就長期而言,廠商必須開發新的收益來源,如數據分析服務等加值應用,但他也表示,目前利基市場如運動健身、醫療照護、安全保全等仍有眾多的垂直市場空間,至今也僅發展出少數的應用。
而也因應用多元化,讓科技大廠無法兼顧所有市場,因此各家大廠紛紛推出因應平台,並搭配新創團隊的創意,希望藉此主導市場,建構自家的生態體系,如聯發科Linkit、ARM的mBed、Google的Android Wear OS等,此外如三星的Simband模組化穿戴式平台、Jawbone開放出API等舉動,侯鈞元指出,各家大廠開始競逐平台霸主,如三星及Jawbone的策略都是由封閉到開放,並讓自身的角色由硬體銷售轉至布局開放平台。他進一步指出,平台降低穿戴是市場的進入門檻,讓更多具有創意卻技術不足的新創團隊能夠開發出產品,而新創團隊部論是創新應用或技術層面來說,都將會是穿戴裝置的關鍵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