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室內定位技術(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 IPS)或地理柵欄技術(Geo Fence),多數人立即想到的是2013年底Apple提出的iBeacon,但許多人也知道,Qualcomm也在同一年相近時間提出自己的室內定位技術主張,稱為Gimbal。

幾乎智慧型手機都具備Bluetooth與Wi-Fi,甚至Wi-Fi開啟的機率比Bluetooth更高,此同樣不利Bluetooth為主的室內定位技術推展。
幾乎智慧型手機都具備Bluetooth與Wi-Fi,甚至Wi-Fi開啟的機率比Bluetooth更高,此同樣不利Bluetooth為主的室內定位技術推展。

Gimbal與iBeacon都是以Bluetooth Low Energy技術為根基的技術,兩者的軟體開發套件(SDK)不同,Gimbal較iBeacon重視資訊安全方面的考慮。

不過,Qualcomm才提出Gimbal不到2季的時間,在2014年4月底就將Gimbal技術分立出去,成為名為Gimbal的公司,媒體報導認為,Qualcomm志在人人均使用的終端消費性裝置,Gimbal偏向B2B的業務性質,通常只有店家會購買與佈建,與Qualcomm的主經營目標有偏差,因而分立出去。

採行Bluetooth Low Energy技術的室內定位技術不僅Apple、Gimbal,另一家知名的新興業者為Estimote,也在軟體開發套件、應用程式介面等方面有自己的主張,事實上其他新興業者也多類似,此導致推行上的紊亂。

特別是Apple已經將iBeacon方面的技術開放,也運用原有的MFi(Make For iDevices)認證程序,鼓勵協力業者有更多合乎iBeacon標準的產品上市,但至目前為止似乎成效有限。

到了2015年初,Wi-Fi聯盟提出了Wi-Fi Aware,同樣是室內定位技術,但以Wi-Fi為根基,明顯與iBeacon或其他以Bluetooth Low Energy(簡稱BLE)為根基的技術打對台。Wi-Fi聯盟清楚Wi-Fi的定位精準度不如Bluetooth,因此刻意強調廣大的傳送距離、較大的資訊傳輸量等表現。

在Wi-Fi Aware未提出前,已經有許多Wi-Fi晶片業者、Wi-Fi系統業者,自行提出Wi-Fi的室內定位方案,Wi-Fi聯盟提出Wi-Fi Aware,已是一個產業標準統整的動作,類似過去的Wi-Fi Direct、Miracast般,也是諸多業者各行其是,不利後續發展,才提出的統合性標準。

原認為Wi-Fi聯盟對Wi-Fi Aware會採行較慢的推行動作,但結果出乎意料,2015年7月就開通了Wi-Fi Aware的測試認證,並同步發佈了數家已通過者的產品名單,包含Intel、Broadcom、Marvell、Realtek等。

比起2014年6月就開展的Wi-Fi MU-MIMO,至今都還沒有正式的測試認證,以及WiGig在2013年併入Wi-Fi後,也尚未啟動正式認證,足見Wi-Fi聯盟對Wi-Fi Aware較為重視。

到了2015年7月Google也加入戰局,一樣以BLE提出了Eddystone格式,以推展自有的定位技術主張,Eddystone以Apache 2.0授權方式發佈,且放在GitHub網站上分享。Google還配套提出兩個應用程式介面來呼應,一是Nearby API,另一是Proximity Beacon API。

不過,Google後續將推動認證計畫,目前已有數家業者決議支持Eddystone標準,並儘快推出合乎標準的Beacon硬體,如Bkon、Radius Networks、Signal 360,還有前述的Estimote等。

如此看來,BLE的Beacon室內定位應用也有三套軟體開發標準要走,雖然最多的仍是Apple iBeacon,但另兩家業者也屬產業重量級,Gimbal推出時間與iBeacon不相上下,而Google主導的Android在智慧型手機領域也有超過70%以上的市佔率(純以出貨支數計算),加上Google Maps、Google Now等配套服務的結合呼應,Apple iBeacon能否順利成為主流,仍帶疑問。

此外,幾乎智慧型手機都具備Bluetooth與Wi-Fi,甚至Wi-Fi開啟的機率比Bluetooth更高,此同樣不利Bluetooth為主的室內定位技術推展。更甚者,公眾區域佈建Wi-Fi熱點的普遍性高於現行藍牙Beacon,Wi-Fi至少在公眾場合、路線的導引上,佔了先天優勢。

更有意思的是,2015年COMPUTEX展上,也有國內業者Abizin展示能結合室內定位技術的的後端行銷分析軟體,用來分析顧客的動線、停留時間等,以及適時將推銷、促銷資訊推播到顧客的智慧手機上,業者稱此為Indoor Mobile Marketing。看來,室內定位技術與應用仍持續觀戰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