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企业的经营管理理论有多个来源,一是学术研究,二是企业管理顾问,三是实务经验观察。学术研究如哈佛商学院教授Christensen M. Clayton提出破坏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企业管理顾问如波士顿顾问集团(BCS)提出多角化经营矩阵。
即便技术难再精进,业界也积极摸索尝试更多的需求应用,例如无人机、虚拟实境、人工智慧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多项尝试中只要有若干斩获,半导体产业依然能延续其成长动力。 |
实务经验观察上,如宏碁施振荣先生提出「微笑曲线」,或Intel的Gordon E. Moore提出摩尔定律(Moore’s Law),即每2年相同面积内可放入多1倍的电晶体。
摩尔定律在1975年提出(不过在1965年就有电子杂志专文预言相同趋势),提出之后在近些年来不断被质疑,认为摩尔定律走不下去了、失准了,IBM甚至有院士在2006年提出「Scaling is dead」,言下之意摩尔定律难以持续了。
事实上在此之前,早于1991、1992年,就有人认为半导体制程无法缩小到1微米以下,认为信号干扰的问题将很严重,无法解决,但之后依然逐一克服了,到了2000年则以铜导线制程取代铝导线制程,持续让摩尔定律走下去,而后也有Low-k制程、High-k金属闸极(Metal Gate)制程、鳍式电晶体(FinFET)制程等,持续让电路缩密。
不过,似乎如印地安人的祈雨舞一样,因为一直跳一直跳没有停止,祈求老天能下雨,最终老天会下雨,所以说祈雨舞有效。类似道理,在众人一再说摩尔定律会失效的情况下,近期Intel的新动向,似乎显露出摩尔定律走疲了?
Intel约在2007年提出Tick-Tock(滴答,钟摆来回的声音)发展策略,Tick是原电路设计不改变,但运用新的制程技术将电路进一步缩密,好让晶片速度更快、更省电、更便宜;而Tock则是改变电路设计,以新设计获取更多晶片效益。
事实上早在Tick-Tock策略提出前,Intel已有相类似的技术发展法,即是CPU的设计团队分2组,如A组发展386晶片,B组则发展接替386的486晶片,A组完成386晶片设计后,即投入设计用来接替486的Pentium(俗称586)晶片。
A组的设计偏向晶片执行、处理架构的改进提升,B组的设计则专注于提升晶片执行效能。类似作法的演化,但加入制程技术团队的参与,即成了Tick-Tock策略。
Tick-Tock策略走了近10年后,近期的Intel提出改变,原本的「设计、制程、设计、制程」交替发展,改成「设计、制程、最佳化、设计、制程、最佳化」 ,在制程技术采行的步调上,似有放缓的迹象。
虽然Intel放缓,但其他指标性的半导体技术大厂,如台积电、三星、GlobalFoundries等是否也放缓?还有待观察。不过,早在2013、2014年,Intel与台积电相继表态力挺物联网(IoT),其实也间接意味着全球晶片需求的趋缓,需要新的议题(市场)以开拓需求,相同时间半导体大厂间也开始相互整并,如Avago购并Broadcom,NXP购并Freescale等。
晶片需求逐渐走缓,若再加上晶片制程技术难再精进,确实不是众人乐见的,半导体产业之所以能热络数十年,正是因为有成长的市场、技术有精进空间而得。
当然,山不转路转,晶片技术也有其他的精进路线可选,例如时脉撞墙(Clock Wall,难以突破4GHz)效应出现后,晶片难以再用拉高时脉的手法获取效能,晶片商只好改走多核路线,用更多执行处理核心,变相获取效能,持续提供市场更快速的晶片。
即便技术难再精进,业界也积极摸索尝试更多的需求应用,例如无人机(UAV)、虚拟实境(VR)、人工智慧(AI)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还有穿戴式电子、车联网,多项尝试中只要有若干斩获,半导体产业依然能延续其成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