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利浦(Philips)半導體部門8月初正式與母公司分割,這已是最近幾年第三個大型半導體廠,與母企業切斷臍帶,不能再仰其鼻息,半導體產業發展在逐漸走向成熟之際,競爭的激烈程度日益升高,獲利能力不佳自是這些半導體部門被「遺棄」的主要原因,半導體從過去的高成長與高利潤,到低成長與微利,從這些分割案中我們又能找到什麼啟示? 從摩托羅拉(Motorola)、安捷倫(Agilent)到飛利浦半導體部門的分割看來,半導體部門的高度競爭,一方面因為技術的成熟,讓半導體領域進入的門檻降低;另一方面卻因為市場對於半導體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讓一家具有競爭力的大型半導體廠商,需要具備的技術能力越來越複雜,因此想要在半導體市場勝出越來越困難。所以,這些半導體部門的獨立只是開始,未來幾年或許將出現數家半導體公司消失的事件,每個領域都只會剩下不到三家主要廠商。 另外,由於半導體產業景氣循環的特性,造成企業獲利不穩定,不利於企業長久的經營,飛利浦集團總裁兼CEO Gerard Kleisterlee就表示,該公司將藉由此次出售,遠離半導體與電子元件等的「週期性行業產生的收入波動」,轉而專注以醫療保健與消費者日常生活為主,更穩健且具經濟效益的業務。而該公司期望將飛利浦重新定義為「真正具有價值的持有股」,而非傳統印象中「不穩定的科技股」。 飛利浦集團認為半導體晶片業務的波動性太大。該公司半導體部門的執行長Frans van Houten表示,「如果受寵」(if you were really loved),飛利浦半導體被分割的事情就不會發生。這也表示,半導體業務從過去被視為能提昇企業競爭力,到現今變成是拖垮企業長期發展的拖油瓶,都顯示半導體已經漸漸失去明星產業的光環,讓這些國際性企業寧願捨棄半導體業務,專心經營根基更為深厚的系統產品品牌事業。 對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來說,這些現象目前看起來憂喜參半,憂的是過去台灣半導體產業原本就是以中小規模起家,這些規模不算小的國際半導體廠商,長期競爭力都有問題了,台灣廠商未來的發展不是更令人憂慮?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是否應該採取整併的策略,形成幾家大型的半導體廠商,以提升競爭力?另外,過去台灣廠商的研發比重與投入金額,都不如歐美廠商,對於長期競爭力的培養自然不足,更不用說具備多樣化整合性的技術能力了。 另一方面,台灣半導體產業過去也因為規模相對較小與垂直分工模式,使得大部分廠商都只固守一小塊領域,包袱顯然沒有摩托羅拉、飛利浦這些大型企業重,也因此,台灣半導體產業應該在最近這幾年,趁著國內產業升級與全球半導體產業秩序重整的機會,強化自身體質,並尋找最適合的發展方向,為未來十~二十年的發展做好佈局,最近幾年或許就是台灣更進一步取得全球半導體產業重要地位的契機。 相信身在半導體產業的人對於飛利浦、摩托羅拉、安捷倫這些企業最近幾年的分割動作都感到些許的憂心,這些國際級企業對於全球產業發展的前瞻看法,具備相當的參考價值,所以當其選擇放棄半導體事業,也代表這個產業未來的發展性是被質疑的,儘管目前看來,此一看法還有待時間證實,但是卻也相當值得台灣半導體產業思考,這是一個搶佔市場趁機壯大實力的機會?還是應該認清事實,好好佈局另外一個明星產業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