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CTIMES / 社群討論 / 新聞報導論壇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線上)
nbsp;
來自: 台北县
文章: 178

發 表 於: 2011.06.07 08:58:40 AM
文章主題: SuperC_Touch 的觸控技術,帶來什麼改變。

      從SuperC_Touch技術的成功,值得回顧一下整個電容式觸控技術發展上的一些問題,故事就由20幾年前的MicroTouch談起,最早電容式觸控原理,是人經過手指可以隔著玻璃從下層的導體中將交流訊號的電流吸收,這個現象就如同電容接地一般,所以稱之為電容式觸控,由於被吸收的電流量非常微小,量測電流在技術上受到電路干擾的情況就較為嚴重,技術的障礙使得量產停滯了10年,之後MicroTouch併入了3M,這時的觸控面板可以想像成一片玻璃,背面塗上透明導體,由4角落或4個邊拉出導線到控制電路,2002年3M提出將整片的透明導電面改成一條一條平行的導電條,由每一導電條兩端的電流變化計算位置,位置的準確度上升,但電路的複雜的也增加,多工選擇器的慨念開始導入,量測的訊號依然以微小電流為主,新思科技的技術與禾瑞亞的技術也類似於MicroTouch,2005年以後由早期用於觸控開關的技術升級給觸控面板使用,由RC的充放電,進步到定電流充放電,以 Cypress 與 義隆 為主,使用電荷移轉技術,以 Atmel 與 MicroChip 為主,以上不論RC充放電,定電流充放電,電荷移轉的技術其目的皆為量測手指觸碰時所產生的微小電容量變化,接下來最重要的當屬 Apple 提出的水平與垂直交錯的面板結構,一軸傳送訊號,另一軸接收訊號的方法,量測手指接觸與未接觸時的訊號變化,雖然Apple也用電容的模型解釋其工作原理,但細看其申請的發明專利內容,可以看到特別的訊號與頻率,之所以有此特別的訊號與頻率,相信是由不斷的實驗而來,而非來自理論的推演,2009年不約而同的許多新的加入者提出差動比較法,目的是為了消除雜訊。

         說了電容式觸控技術的歷史,其實只為了點出這個名詞阻礙相關技術的發展,許多這領域的先進都受困於量測電容的觀念,許多量測電容的技術不停的被改良出來,測量的精確度也不斷的提升,但對觸控技術的進步卻幫助有限,花了很大的代價卻沒甚收穫,原因就發生在最基本的認知上,電容這個模型究竟有多少的成分是對的,應該如何看待手指接觸所產生的變化,可以觀察每一家技術的開發者對相同的觸控面板量測的結果,差異有多大就可得到證明,不同的方法透過玻璃與手指產生互動結果大不同,如果不用觸控面板,直接使用一個電容取代觸控面板,用不同的量測方法再量測一次,預計結果就不會差距太大,如此即可證明手指接觸與電容的模型相似度並不高,很可惜多數的先進都將量測的差異歸因於雜訊,而錯失了量測的機會,很多變化量很大的互動被視為雜訊而排除,這也是當全世界的技術都在測量幾個百分比的變化時,SuperC_Touch 的技術已經在量測數十倍的變化量,當大家都在與雜訊奮鬥時,雜訊對SuperC_Touch 的技術而言幾乎感覺不到,這些都說明許多的有用互動被大家視為雜訊排除了。

   許多公開的觸控技術資訊,都把手指視為導體來討論其電容量,作為支持電容模型的基礎,還可計算出電容量的大慨數值,如果這解釋成立,那使用手指造型的導體碰觸面板應該與手指接觸大致相同,然事實是否如此,我沒機會做這實驗,但敢打賭差距一定很大,最簡單的道理就是一般的導體靠電子的移動導電,而人體是靠電解離子導電,鉀離子與鈉離子,兩者的移動速度不同,人體電荷移動的速度遠小於一般的導體,換句話說使用高頻訊號要與人體產生互動相對較小,這也是 Apple 要使用特殊的訊號與頻率的主要原因。

     製作電路板進一步測試 SuperC_Touch的技術是否有進步的空間,以及在複製時是否有不利結果,值的欣慰的是結果皆為正向,經過生產多片的電路板測試,結果差異不大,訊號與雜訊比又進步了數倍,取樣的速度也由原來的60Hz增加到10KHz,預計製作成IC時,訊號與雜訊的比值可望超過200倍,取樣的速度可以增加到50KHz以上。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回覆文章 回頂端
  相關討論
[專欄]大陸創新創業人才磁吸效應的挑戰
[專欄]大陸創新創業人才磁吸效應的挑戰
[專欄]大陸創新創業人才磁吸效應的挑戰
NEC發表可不受天候影響的光解析技術
[評析]台灣新定位:與全球創客接軌
  相關新聞
史丹佛教育科技峰會聚焦AI時代的學習體驗
土耳其推出首台自製量子電腦 邁入量子運算國家行列
COP29聚焦早期預警系統 數位科技成關鍵
AI伺服器和車電助攻登頂 2024年陸資PCB產值達267.9億美元
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9閉幕 聚焦AI資料中心節能與淨零建築
  相關文章
AI高齡照護技術前瞻 以科技力解決社會難題
3D IC 設計入門:探尋半導體先進封裝的未來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CAD/CAM軟體無縫加值協作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