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CTIMES / 專家專欄 / 洪春暉

姓名: 洪春暉
現職: MIC產業顧問兼主任
經歷: 專業於資訊電子相關領域之研究。研究領域包括半導體、資訊系統、消費性電子與總體經濟等。 曾參與半導體SoC、智慧電子、數位內容、線上娛樂調查、新網路生活服務平台、智慧居住空間、產業高值化、車載資通訊等大型研究專案。具備十五年以上產業暨研究經驗。曾服務於證券公司研究部門,負責國內公司的投資分析。APIAA產業顧問認證,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經濟所碩士。

洪春暉的所有專欄:
美國在地製造法令對網通產業之衝擊 (2023.11.26)
在2021年3月公布的美國就業計畫子項目—寬頻平等、接取與發展計畫(BEAD)的補助金額龐大,美國政府除了期待藉此達成寬頻網路全國覆蓋的目標外,也嘗試藉其創造更多面向的效益,重點之一是促進美國製造業的復甦。美國拜登政府於2021年11月通過兩黨基礎設施法(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當中在2022年5月首次生效的「Build America, Buy America(BABA)」法案,屬於國內優惠法並適用於所有的聯邦財政援助計畫,包括BEAD...
以「點線面體」來思考高齡科技產業發展策略 (2023.09.25)
因應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人口老化衝擊與環境整備需求,本文以銀髮高齡者的需求為核心,從「點線面體」的生活場域框架,透過連接不同的活動地點和移動方式,提供多種溝通互動和體驗感動,藉此分析未來高齡者對友善、安全、互動等科技需求,進而建構產業生態體系。 點:活動地點與空間,重視「友善空間」 「點」意指活動,指的是銀髮高齡者活動的地點、區域與空間...
建立信任機制成為供應鏈減排待解課題 (2023.08.20)
在國家、跨國金融機構的層次之外,全球國際大廠如Apple、Microsoft、Google、Cisco、Ericsson在2018年前後,陸續將企業本身的「淨零」發展目標,轉化成為供應商的管理規範與準則。例如Apple的「Apple 供應商行為準則」中,便明確將「監控和申報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在供應商行為的準則要求與責任標準。 Apple關注的淨零碳排議程並非聚焦在自身,而是將目標擺放在「供應鏈減碳」(Supply-Chain Decarbonization)...
生成式AI進化的未來探索 (2023.06.29)
自從OpenAI於2022年11月發布ChatGPT以來,直觀、容易使用且免費的對話式AI工具,已掀起生成式AI的熱潮,吸引上億人使用。2023年3月20日ChatGPT遭遇首次重大個人資料洩露之後,3月31日義大利資料保護監管機構以資料隱私問題為由,暫時禁止ChatGPT,成為第一個針對AI聊天機器人採取監管措施的西方國家。 在義大利決定限制之後,愛爾蘭、法國、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也密切關注中,是否跟進尚有待觀察...
社會準備好面對新一波AI變革的衝擊了嗎? (2023.05.26)
如今,生成式AI對消費者打開大門,讓世界意識到AI的變革潛力,但也引出許多爭論需要進一步思考,導致當前社會已面臨對生成式AI技術採取立場的難題。 生成式AI技術與社會之間的距離 生成式AI技術從開發到成功進入市場,除了技術本身之外,需要關注該技術識別和解決社會挑戰的能力,亦即該技術為社會採用的成熟度。荷蘭應用科學研究機構(Netherlands Organization for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TNO)提出社會鑲嵌性(societal embeddedness level)方法,從對社會影響、利益相關參與者,以及政策和監督等面向,可藉此觀察生成式AI技術融入社會面臨的課題...
去全球化風潮下,半導體供應鏈跨國佈局競力 (2023.04.14)
自2018年中以來,全球高科技產業面臨巨變,除了美中貿易衝突導致生產聚落轉移,影響全球運籌之外,COVID-19疫情、美中科技競爭、區域戰爭風險,以及新興科技應用等多元因素,皆影響科技大廠之營運,導致各主要國家紛紛調整經貿與產業政策,以因應全球環境的急遽變化,形成去全球化的風潮,使企業面臨更複雜的國際競爭與合作態勢...
各國積極發展自主半導體產業 晶片供需未來態勢待觀察 (2023.03.23)
自2020年初,COVID-19疫情動輒阻斷全球運籌,雖推升宅經濟與遠距需求,帶動資通訊產業成長,但也嚴重衝擊全球供應鏈,甚至造成晶片供需缺口。例如車用電子即出現嚴重晶片短缺,導致各國車廠面臨無車可交的困境,甚至引起各國透過外交或經濟對話模式,期望台灣半導體產業加快供應相關晶片。 更遑論2022年爆發俄烏戰爭,不但引起全球對半導體原料供應鏈的疑慮...
雲端大廠積極布局醫療資訊市場 (2022.10.24)
隨著醫療院所不斷地進行各項資訊系統現代化,醫療資訊廠商如何強化醫療資料互通成為當中的重要議題,其中雲端大廠更是積極於醫療資訊市場進行布局,包括Google、Microsoft及Amazon等。 以Google為例,該公司很早便投入醫療領域,由母公司Alphabet投資生技或AI相關公司,運用AI技術進行疾病檢測與新藥開發。Google自2019年以來,便積極與大型醫院合作開發醫院資訊系統與電子病歷搜尋引擎,並與連鎖藥局CVS旗下零售診所服務MinuteClinic合作,讓使用者能透過Google搜尋引擎與地圖預約看診...
發布DX推動指標 日本階段性推動企業落實數位轉型 (2022.02.18)
現今企業已體認數位轉型的重要性,數位轉型已成為當前各政府顯學,為避免數位轉型淪為政府宣傳口號,日本政府逐步推動企業具體落實數位轉型。 在2019年日本經濟產業省(簡稱經產省)即發布DX推動指標(數位能力評量標準),讓企業透過自我評量方式,針對「DX推動相關的企業經營體制」及「DX推動不可或缺的基礎IT系統」評估自身的數位能力...
MIC:PC、電動車與元宇宙趨勢席捲CES 2022 (2022.01.19)
全球消費性電子展CES 2022於1月5日於美國Las Vegas舉辦,採取線上與實體同步展出,因疫情在美國升溫,展期縮短為3天,總計吸引約2200家廠商參展,包含PC、汽車、消費性電子大廠皆參與展會,展出最新ICT技術與智慧應用趨勢。 PC:三大晶片廠競推新品,競爭加劇 CES展會向來是科技大廠展現技術實力的舞台,Intel、AMD與NVIDIA皆在CES 2022發表新一代處理器及顯示卡...
數位轉型之路:歐盟加速綠色與數位雙重轉型 (2021.12.27)
因應外在環境變化,觀察主要國家基於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的考量,大力推動數位轉型相關政策,如何由基礎產業環境建構到能力認證,進而完善產業數位轉型。 @內文:疫情衝擊各國經濟,也促使企業深刻體認數位轉型之重要性,觀察各國當前產業政策,數位轉型已儼然成為各國政府產業政策之主軸。本期將著重於歐盟推動執行綠色新政及數位轉型計畫,之後將進一步探討日本政府逐步推動企業具體落實數位轉型的策略...
全球ICT供應鏈重新佈局 中國限電危機蘊藏商機 (2021.11.23)
美中貿易戰與疫情促使全球ICT供應鏈重新調整,而中國大陸「能耗雙控」政策影響台廠營運,因此宜提早布局並完善未來供應鏈中各環節之碳排規範,以符合國際能源趨勢與品牌客戶需求。 @內文:繼之前探討中國大陸「十四五規劃」不再強調經濟快速成長,而是透過產業政策要求當地製造業升級轉型,並投入新興綠色產業之研發,為了達到碳排規範要求,地方政府採取限電、限產措施,連帶影響當地廠商正常生產作業...
從中國限電危機看ICT供應鏈動向 (2021.10.29)
@內文: 全球資通訊產業歷經上半年零組件缺料風暴,在九月底又面臨中國大陸限電危機。第四季原為傳統資通訊產品出貨旺季,但是零組件長短料、物流壅塞及中國大陸限電措施等,皆促使全球資通訊產品供給增添變數。 中國大陸實施「能耗雙控」政策,控管能耗強度(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與能耗總量(在一定時間內能源消耗總量)二項指標...
運用科技量化效益 掌握低碳時代新商機 (2021.07.08)
@內文:繼上期觀察探討微軟、Amazon及Google這些科技大廠積極實現低碳經濟的各項措施,並且企圖打造節能低碳的供應鏈;本期探討電子製造業者因應節能減碳所採取的措施,以及如何掌握低碳新商機。 在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包含原料採購、生產製造、消費者使用、產品回收)中,約八成的碳足跡來自於生產供應鏈。電子製造業的生產及營運效率,對電子產品的碳足跡造成很大的影響...
走出疫情看見新契機,運用科技催化產業永續發展 (2021.06.29)
COVID-19疫情延燒至今,衝擊餐飲、旅遊與休閒等產業,卻也逆勢帶動數位經濟興起。疫情讓民眾與政府重新思考醫療保健體系,也省思人與環境之關係。封城措施讓地球獲得短暫喘息機會,也讓長期以來進程緩慢的低碳經濟看到新的契機。 為擺脫經濟衰退及因應氣候變遷,美國總統拜登承諾未來四年投入二兆美元以實現綠能經濟,推動美國潔淨能源發展...
  洪春暉十大熱門專欄
1 生成式AI進化的未來探索
2 各國積極發展自主半導體產業 晶片供需未來態勢待觀察
3 去全球化風潮下,半導體供應鏈跨國佈局競力
4 社會準備好面對新一波AI變革的衝擊了嗎?
5 以「點線面體」來思考高齡科技產業發展策略
6 建立信任機制成為供應鏈減排待解課題
7 美國在地製造法令對網通產業之衝擊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3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