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研究團隊開發雙模二維電子元件 突破矽晶圓物理限制 (2024.01.15) 在國科會「A世代前瞻半導體專案計畫」支持下,清華大學電子所蔡孟宇博士、研發長邱博文教授、中興大學物理系林彥甫教授和資工系吳俊霖教授等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新穎的雙模式二維電子元件,不僅突破了傳統矽晶圓的物理限制,還為高效能計算和半導體製程簡化開啟了新的方向 |
|
R&S聯合FormFactor 支持德州大學強化5G和6G研究 (2022.01.21)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Rohde & Schwarz和FormFactor合作開發了一種新的射頻開關技術,該技術可以提高電池壽命,支援更高的頻寬和切換速度。
2020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UT Austin)發表了一項關於六方氮化硼(hBN)射頻開關創新技術的研究成果 |
|
用蝕刻改造二維材料物理特性 成大團隊創新研發石墨烯新結構 (2021.03.31) 半導體的開發與材料的物理特性緊密相連,但隨著人工智慧與5G應用對元件高功率、低功耗等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材料的物理特性越來越常成為設計上的限制。用人造方式來調整材料的原子間距與排列 |
|
晶片產能大塞車 半導體供應鏈能否有新局? (2021.03.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徹徹底底的扭曲了全球供需與製造的曲線,現在不僅人們的日常生活要適應「新常態」,可能連同生產製造也要有新的常態主要有兩種,而半導體則是目前供需失衡最嚴峻的一項 |
|
終端加工業攻堅利器 提升稼動率管理能力 (2020.06.08) 金屬切削加工領域在航太、汽車、電子等產業受創最深,相關上游供應鏈該如何協助加工業者,維持生產稼動率及智能化管理將成為顯學。 |
|
台積電與交大聯手突破大面積單晶技術 成果首登《自然》期刊 (2020.03.17) 在科技部「尖端晶體材料開發及製作計畫」支持下,交通大學(交大)的研究團隊與台積電合作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共同進行單原子層氮化硼的合成技術上有重大突破,成功開發出大面積晶圓尺寸的單晶氮化硼之成長技術,未來將有機會應用在先進邏輯製程技術,研究成果於今年(2020) 3月榮登於全球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
|
石墨烯實現極高頻電磁波發射 (2013.05.09) 過去40年來電晶體尺寸不斷縮小,目前的矽晶片中已經能包含數十億個電晶體。接下來,業界正在尋找能取代矽的技術,而石墨烯或許是其中一個答案。英國曼徹斯特和諾丁漢大學(Universities of Manchester and Nottingham)的科學家表示已開發出一種革命性的石墨烯(Graphene)技術,可望用於醫療成像和安全檢測 |
|
Synova微水刀鐳射技術開放授權 (2007.03.01) 微水刀鐳射科技創始者和專利擁有者SYNOVA公司,今天發表一項新的策略經營模式,開放嚴選合作夥伴授權其專利微水刀鐳射技術(Laser MicroJet Technology)。在未來,除Synova將持續開發、銷售及提供其微水刀鐳射(Laser MicroJet)產品服務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