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CTIMES / Microsoft
科技
典故
攀上傳輸頂巔──介紹幾個數位顯示介面標準

當傳輸技術進入數位時代之後,使用者及廠商對於數位顯示的品質要求越來越注重,結合顯示卡硬體的數位顯示介面標準,其發展進度因而更受到矚目。
蘋果生態系統優勢 電視市場立不敗之地 (2012.08.20)
網路和電視的結合無疑是接下來各家大廠欲爭奪的市場,一些專家認為,2013年電視換機潮的出現將成為關鍵點,各個大廠無不摩拳擦掌準備爭奪客廳的主控權,在這片仍然混沌的市場中,誰會成為下一個霸主還未知
未來汽車邁向輕量、感測與雲端化 (2012.08.20)
西元1896 年, 福特開啟汽車王國。當年,福特敏銳地預感到:「汽車的時代來臨了!」他說,他要成為這個時代的主宰,開創一個福特的時代。如今,福特汽車公司致力於發展雲端概念車,與微軟公司共同打造SNC車用通訊整合系統,期許自己能夠帶領著汽車產業走向創新
Surface攪局 Toshiba不淌Windows RT混水 (2012.08.16)
微軟(Microsoft)14日在官方部落格 Building Windows 8上公布了華碩、聯想(Lenovo)、戴爾(Dell)和三星等4家Windows RT OEM合作夥伴,令人意外的是,東芝(Toshiba)並不在這波的名單中。Toshiba今天證實,該公司短期內不會推出Windows RT作業系統的裝置,提出的理由是因為零組件方面的限制
Surface侵權? 微軟已取得蘋果授權 (2012.08.15)
Apple 與 Samsung 訴訟案持續延燒,在雙方的辯證及提供法庭的資料中,不斷扯出一些業界不知道的消息。Apple 專利授權事務負責人Boris Teksler週一向法庭作証時指出,Apple已經與微軟簽署專利交叉授權協議,因此在諸如邊框圓弧般設計等將不會涉及侵權問題
Windows To Go將Windwos 8帶著走 (2012.08.10)
在技術進步之下,許多東西都被縮小到可以隨身帶著走,且不會影響效能。以智慧電視周邊產品"Pocket TV"為例,只要插到電視上的HDMI,即使在傳統電視上也能有智慧電視般的享受
微軟大賺Android手機授權金 Sharp成囊中物 (2012.08.08)
Android手機在市場上快速起飛,身為對手的微軟,反而因此賺進一大桶授權金。外電消息指出,根據美國證券研究團隊Trefis Team的報告,HTC每賣出一台Android手機就需付給微軟10美元專利授權費,三星更多,在12-13美元之間,光是這兩家業者在今年第二季就對微軟營收貢獻了7.92億美元
一個新藍海市場:軟性鍵盤 (2012.08.06)
再來看看微軟Surface整合保護蓋的外接鍵盤設計,這很顯然是它的一個重要賣點:延續PC/NB的使用習慣及Office的工作。在展示中,微軟提出了兩款設計,分別是採用觸摸虛擬按鍵的Touch Cover和採用實體按鍵的Type Cover
[觀察]Ultrabook的最大對手:微軟Surface (2012.08.04)
愈來愈多人喜歡使用平板,多數人用它來上網、看片、玩遊戲、看電子刊物,但很少人會用它來處理文件性的工作,理由很簡單:虛擬鍵盤不好用。因此,當微軟Surface亮相時,同時推出了具備觸控功能的保護蓋(Touch Cover),可以提供鍵盤輸入的功能,讓人對Surface的應用性有了更多的肯定
Windows 8 RTM版本釋出 開賣倒數開始 (2012.08.02)
Microsoft 今天在官方部落格上公佈 Windows 8 已經開發完成,在未來數日內,將會把 RTM(Release to Manufacturing)版本送到硬體合作夥伴手上,讓 Windows 8 的電腦與平板裝置,可以如期地在 10 月 26 日發售
微軟坦承:Surface引發OEM廠商敵意 (2012.07.31)
隨著Windows 8上市時間越來越近,Surface同時也即將上市,然而過去一再被提及的Surface將破壞微軟與OEM商們的關係卻沒有解決。甚至,微軟在近日的一份年度報告中也證實,推出Surface此舉將和OEM商形成競爭對手,破壞彼此原有的關係
Win8 RT平板10月開賣 微軟嚴選品牌廠 (2012.07.30)
微軟Win8已確定在10月26日開賣,其中備受矚目的Win8 RT版平板電腦也將同時推出。然而儘管Win8 RT發布在即,但其中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首先微軟第一次嘗試ARM架構處理器,在後端整合上困難度高,導致市場傳出進度落後,而HP宣布退出Win8 RT更是對ARM陣營的一大挫折
微軟 VS Google 商用市場大戰分高下 (2012.07.17)
消費性電子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在微軟及Google都推出自有平板電腦後,下一步的競爭重點變成應用程式之爭。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微軟已公開聲明,儘管Google也陸續推出針對企業推出各種Google Apps,但是對於微軟代表性產品Office系列仍不足為懼;同時,微軟也在檯面下積極制定各種策略防止Google侵犯其軟體地位
Gartner:Q2全球PC出貨量持平 HP負成長最多 (2012.07.12)
傳統PC大廠得要謹慎因應了,根據市場調查公司Gartner與IDC的統計顯示,如果再不與平板電腦做出區隔,PC市場的前景恐怕會每況愈下,以原來市佔率數一數二的美國大廠HP與Dell來看,第2季負成長都在10%以上,兩家公司的主要市場都在美國,而美國正是高科技產業的指標
微軟Surface首重價值 台廠價格思維應轉變 (2012.07.10)
平板電腦市場最近炒的火熱,隨著近日各個科技大廠紛紛推出新產品,消費者在價位、尺寸、軟體、硬體規格商的選擇越來越多。而這些平板廠商在軟體、硬體上各有優劣,市場佈局也不盡相同,隨著更多的產品發佈,市場競爭將顯的更加激烈
微軟併購Perceptive Pixel 82吋觸控沒問題 (2012.07.10)
針對Windows 8即將問世,微軟陸續公佈其在觸控應用上的佈局。除了日前推出Surface平板電腦,昨(7/9)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微軟全球合作夥伴大會(Microsoft Worldwide Partner Conference 2012, WPC 2012)上,微軟執行長 Steve Ballmer 宣布了收購觸控技術商 Perceptive Pixel 的消息
[ Google I/O ] Nexus Q 不只是TV (2012.07.02)
如果你手上拿的是Android手機或平板電腦,並且羨慕Apple用戶可以將手上裝置全部同步,還可以將手機畫面傳到電視上。現在,Android設備也能夠做到這件事了。Google在今年的Google I/O開發者大會上,宣布推出雲端娛樂串流裝置「Nexus Q」,Google稱其為第一個社交串流媒體播放器
新平台效應 2013筆電重返市場 (2012.06.29)
受到整體環境因素影響,2012年筆記型電腦成長率僅5.7%,為歷年來最低。不過受惠於Ultrabook搭載Haswell 平台與Windows 8新平台效應帶動話題,2013年可望重返兩位數成長。 由於受到歐債危機以及中國需求減緩影響,2012上半年筆記型電腦市場需求趨向保守,導致整體出貨量不如預期
Google I/O 2012目標:微軟開發者社群 (2012.06.25)
蘋果發表視網膜顯示(Retina Display)MacBook Pro、微軟發布「Surface」系列平板電腦,繼近日這兩家科技巨頭分別端出新花樣後,大家將目光轉向即將到來的Google I/O 2012。據傳,Google將可能在大會中推出雲端服務平臺,其中包包括更多的應用引擎和存儲服務,而Adroid下一代操作系統Jelly Bean的話題也同樣備受矚目
微軟揮軍平板市場 Surface定價左右為難 (2012.06.22)
當業界正在摩拳擦掌開發Windows 8平板電腦的同時,一手催生Windows的軟體巨擘微軟,選擇早一步發表自家Surface系列的平板電腦。微軟親上火線的舉動,除了展現為新作業系統背書的決心外,無非也希望藉此拉抬Windows 8平板電腦的聲勢
軟硬兼吃 微軟推自有平板、手機 (2012.06.22)
平板電腦市場再添一名戰將。微軟周一發表2款搭載Windows 8的平板電腦「Surface」系列,打破傳統以來的商業模式,打算從軟體跨足硬體產業,生產自有品牌。昨(21)日又發表了專為智慧手機所設計的Windows Phone 8作業系統,且根據彭博報導指出,微軟也將可能計畫自己開發Windows Phone手機

  十大熱門新聞
1 微軟:以資安聯防對抗勒索軟體、密碼與多重身份驗證攻擊
2 鼎新電腦與台灣微軟戰略合作 以PaaS平台助企業雙軸轉型
3 三軍總醫院全方位提升醫療品質 以微軟AI技術賦能醫療創新
4 NEC與微軟合作推行生成式AI 支援企業專用開發環境
5 微軟Copilot輔佐AI上路 從工作到生活賦能個人與組織
6 鼎新電腦融合微軟GPT技術 推出對話式AI SaaS應用ChatFile
7 微軟:大型體育場館及運動賽事已成網路安全攻擊新目標
8 富士通與微軟締結全球戰略夥伴 共同開發永續轉型雲端解決方案
9 緯穎導入微軟永續雲加速供應鏈碳盤查 接軌國際減碳路徑
10 凌群攜手英業達、微軟推動5G及生成式AI應用開啟新局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