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CTIMES / 今日頭條
科技
典故
微軟的崛起

微軟於1975年,由比爾蓋茲和好友保羅艾倫共同成立,1981年,比爾蓋茲完成的MS-DOS 第一版與IBM生產的第一部個人電腦同步推出,藉由MS-DOS的成功,微軟陸續推出了很多廣受歡迎的軟體,除了注重產品間的相容性,也在軟體開發上重視長期目標的策略, 這就是微軟能持續保有市場的原因。
中華精測探針卡營收年成長54.8% 居全球之冠 (2022.06.06)
根據全球研調機構Yole Developpement最新半導體探針卡調查報告顯示,中華精測科技於2021年全球半導體探針卡市場,產品營收年成長達54.8%,位居全球探針卡前十強之冠。 中華精測近日公布2022年5月份營收報告,受惠於智慧型手機相關晶片及SSD快閃記憶體控制晶片(NAND Flash controller)等測試需求暢旺,帶動月營收連續5個月呈現成長走勢
2021年全球LED封裝產值達176.5億美元 日亞化學居冠 (2022.06.05)
據TrendForce最新LED產業報告顯示,在疫情趨緩驅使全球各類經濟活動復甦的趨勢下,2021年全球LED產值表現高於市場預期,達176.5億美元,年增15.4%。其中,一般照明、植物照明、車用和顯示屏應用市場均呈現較大幅度的成長;背光市場則受惠於Mini LED 技術導入與領導廠商的帶動,?持穩定
【科技你來說】次世代記憶體的大時代來臨了嗎? (2022.06.02)
邀請工研院吳志毅博士,分享目前次世代記憶體的技術與市場進展,並說明為何先進記憶體技術,對於次世代的應用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旺宏董事長吳敏求自揭對台灣半導體三大貢獻 數據製造居首 (2022.06.01)
旺宏電子(Macronix) 創辦人暨董事長吳敏求,今日(6/1)於天下文化舉辦的《吳敏求傳》新書發表會上,自述其對台灣半導體的三大貢獻,分別為首創半導體大數據製造、培育IC設計人才、以及推動第三類股上市
工研院成立淨零永續學校 三面向培育綠領人才 (2022.05.31)
工研院今(31)日成立「淨零永續學校」,並籌組「淨零永續人才聯盟」,攜手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化學產業協會、台灣電路板協會、循環台灣基金會等關鍵公協會共同合作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C區第二期大樓動土 打造大南方科技S廊帶 (2022.05.30)
臺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的資安暨智慧科技研發專區第二期大樓,29日舉行開工動土典禮,以資安為基底,發展智慧健康、智慧交通及智慧生活三大主軸,並與周邊各區串聯,共同打造大南方科技S廊帶
[COMPUTEX] 實體展圓滿落幕 DigitalGo線上展延續到6月6日 (2022.05.27)
2022 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2)實體展今(27)日圓滿落幕,線上展 COMPUTEX DigitalGo則會延續到 6 月 6 日,以虛實並進的方式,提供全球參觀者多元觀展體驗。 根據貿協的資料,今年四天的實體展期中,共集結了400家科技廠商,展出1000個攤位
需求與急單價格上揚 第一季Enterprise SSD總營收季增14.1% (2022.05.26)
據TrendForce調查顯示,北美資料中心在二月後隨著零組件供應的改善,推升訂單回溫,而伺服器品牌廠在疫後回復正常至公司工作下,相關資訊設備資本支出增加帶動訂單的成長,再加上鎧俠(Kioxia)原物料汙染事件促使部分急單價格上揚,推升2022年第一季Enterprise SSD領域整體營收達55.8億美元,季增14.1%
[COMPUTEX] 英飛凌大規模實體參展 秀全系列智慧物聯應用方案 (2022.05.25)
響應2022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2)虛擬與實體同步展出的模式,英飛凌科技(Infineon)今年也以實體展出的形式,大規模展出旗下一系列的半導體解決方案,並以「智慧物聯、低碳未來」為主題,展出多項應用
與病毒共存的COMPUTEX 少了人潮多了看展樂趣 (2022.05.24)
COMPUTEX 2022實體展,今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正式舉行,但受到疫情的影響,實體的展覽攤位數與面積都較以往縮減,首日的參觀人數也大不如前。然而整體的看展品質,卻受惠於更餘裕的交流空間而有所提升,多添了新的樂趣
COMPUTEX 2022實體線上同步開展 聚焦數位轉型浪潮 (2022.05.23)
2022 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2)將於明(24)日開展,搭配為期兩周的 COMPUTEX DigitalGo 線上展,協助國際買主與廠商突破藩籬。 今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行全球記者會,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以「全球科技產業的數位韌性」為題
TI於美國德州舉行全新12 吋晶圓廠動土典禮 致力擴大自有產能 (2022.05.20)
德州儀器 (TI)於美國德州 Sherman 舉行全新 12 吋(300mm)半導體晶圓廠動土典禮。地方官員與社區領袖連袂出席,德州儀器董事長、總裁暨執行長 Rich Templeton 於儀式中和與會嘉賓共同慶祝德州史上最大的民營企業投資案順利動工興建,並重申公司長期致力擴大自有產能的承諾
工研院攜手台灣高鐵 啟用首座轉向架走行測試設備 (2022.05.19)
工研院今(19)日宣布,與台灣高鐵合作開發的全台第一座轉向架走行測試設備(Bogie Running Tester;BRT)在高鐵燕巢總機廠已完成啟用!這座設備落成增進高鐵列車維修品質
imec聯手半導體價值鏈夥伴 共同邁向晶片製造淨零碳排放 (2022.05.18)
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於本周舉行的2022年未來高峰會(Future Summits 2022)上宣布,其永續半導體技術與系統(Sustainable Semiconductor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SSTS)研究計畫成功匯集了半導體價值鏈的關鍵成員,從像是蘋果、微軟等科技巨頭,到ASM、ASML、日本KURITA、日本SCREEN與東京電子(Tokyo Electron)等半導體設備商,全都參與其中
AMD處理器能源效率目標進展順利 2025年前將提升30倍 (2022.05.17)
自從AMD宣布30x25目標,計劃在2025年之前,用於人工智慧(AI)訓練與高效能運算(HPC)應用的處理器能源效率將提升30倍。目前這計畫正順利進行中,透過使用搭載一個AMD第3代EPYC CPU與四個AMD Instinct MI250x GPU的加速運算節點,在2020年的基準水平上將能源效率提升6.79倍
杜邦MCM與工研院合作 打造陶瓷材料5G天線封裝方案 (2022.05.16)
杜邦微電路及元件材料(杜邦MCM)攜手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共同展現杜邦 GreenTape低溫共燒陶瓷(LTCC)材料在天線封裝(AiP)應用中的價值,成為可替代現有印刷電路板(PCB)的理想方案
工研院深耕量測技術35年 助攻臺灣產業轉型升級 (2022.05.13)
工研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邁入35年,並於日前舉辦「量測35週年慶」,分享創新量測技術研發、建立量測標準與檢驗證服務等重要成果。 度量衡是民生、社會、科技以及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基礎
Google智慧錶來了!Pixel Watch預計今年秋季上市 (2022.05.13)
Google在開發者大會上公佈,智慧手錶Pixel Watch將在今年秋季與Pixel 7手機一起上市。 Google表示,Pixel Watch外型採圓型錶面,邊緣為曲面螢幕,右側有一顆單獨按鍵。Pixel Watch搭載新版Wear OS 3系統,並且延伸Google主力應用程式的功能,能夠支援Google地圖、語音助理,以及Google Wallet數位錢包
中華電信攜高通、華碩 率先完成5G毫米波4K雲端遊戲測試 (2022.05.12)
中華電信今日宣佈,攜手高通、華碩和Gamestream在位於板橋的中華電信學院5G垂直應用展示場域,展示由5G毫米波驅動的4K雲端遊戲。在此展示中,使用者以支援毫米波通訊的智慧型手機,連接至5G基地台及Hami雲端遊戲服務,即可在行進間透過手機及5G毫米波連線,體驗沈浸式雲端遊戲
全台首輛超級電容運輸車於西螺果菜市場上路 (2022.05.11)
工研院今(11)日攜手多家廠商推出全台首輛超級電容儲能運輸車,透過石墨烯超級電容取代鉛酸電池,能大幅減少電動運輸車高達九成的充電時間,提升三成載運量,並能克服坡段行駛馬力不足的問題,為新一代綠色再生儲能載具方案,將為農業運輸邁向低碳運輸奠定基礎

  十大熱門新聞
1 達發科技專注四大關鍵技術 鎖定寬頻、車用、低軌衛星
2 國科會114年度科技預算增至1800億元 拓展AI晶片與資安實力
3 台語人機共學系統創新模式邁向國際 預計9月導入南市中小學
4 工研院攜手產業實踐淨零行動 聚焦氫能與綠色金融
5 機械業宣示2035年目標:產值破3兆、價值率35%、人均600萬元
6 MIC:2024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達4.29兆新台幣 成長13.7%
7 Synaptics聚焦AI邊緣運算 主攻智慧運算與連接技術
8 工研院、友達強強聯手結伴 聚焦4大領域產業搶商機
9 工研院:2024淨零排放壓力驅動 產業持續增加能源效率投資
10 國科會10年投入3000億元 培育台灣半導體IC創新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