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台灣綠能發展注入新能量 落實離岸風電人才培訓在地化 (2021.02.02) 為積極推動綠能產業進展,加速培育離岸風電人才形成產業的核心要素是必要的,位於高雄興達港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已於年初正式啟用,開啟離岸風電人才培訓計畫 |
 |
凌華科技推出支援Thunderbolt 3的可攜式PXI Express機箱 (2021.01.21) 有別於以往較大且需要複雜配置的傳統PXI Express系統,凌華科技推出具備多功能高頻寬 Thunderbolt 3 介面的新一代PXI Express機箱 PXES-2314T。PXES-2314T具有精巧的系統配置,同時兼具 PXI Express 的效能和可攜式系統的靈活性,只需要PXES-2314T機箱、搭配Thunderbolt 3連接埠的筆電,以及所需的周邊模組即可完成配置 |
 |
[CES 2021]工研院多元創新研發技術吸引多國業者跨國洽詢 (2021.01.19) 國際性消費電子展(CES)展示的新產品及技術動向如同產業未來發展及市場動態指標,深受各界矚目,CES 2021適逢疫情期間,工研院創新研發科技首度線上展覽呈現,超過50家國際產、學、研單位與工研院舉辦超過130場的線上商機洽談 |
 |
產研合作成效高 工研院攜手產業實現AI落地創新商機 (2020.10.14) 以AI人工智慧技術協助不同產業轉型創新商機已漸形成一股新態勢,工研院於今(14)日舉辦「2020 AI大未來:產業落地技術交流會」,攜手業者展示8項產研合作的創新AI人工智慧技術落地成果 |
 |
博弈市場商機龐大 投入發展需先找出市場定位 (2020.09.29) 疫情終究會結束,博弈產業仍會有重啟之日,台灣業者可緊盯市場發展,掌握未來龐大商機。 |
 |
2020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為智慧未來領航 (2020.09.25) 專業技術創新加值化是各產業永續發展的基石,「2020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於9月24~26日於台北世貿一館盛大登場由經濟部、科技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國防部、教育部、勞動部、衛生福利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國家發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聯合主辦 |
 |
以工業相機引導移印機精準定位及量測 (2020.09.18) 工業自動化時代來臨,讓機器自動化成功地與移印技術結合,取代傳統方式由人力放置承印物的步驟... |
 |
優化環境鬆綁法令 台灣創新將可展現強大能量 (2020.08.28) 新創是國家經濟維持前進的重要能量,台灣雖不缺技術與創意,但過時的法令往往限制了新創團隊的腳步,因此法令的鬆綁與環境優化,將是台灣經濟維持競爭力的當務之急 |
 |
設計創新與AI 3D視覺技術亮眼 所羅門獲頒國際設計暨機器視覺大獎 (2020.08.04) 機器視覺品牌所羅門(SOLOMON)公司的AI 3D視覺產品繼技術方面贏得國際肯定,分別獲得工業視覺領域最重要的獎項-視覺系統設計創新獎(Vision Systems Design),與機器視覺產業聯盟(CMVU)評選為機器視覺企業創新產品獎後,所羅門榮獲2020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頂級獎項-最佳設計獎(Best of the Best) |
 |
智能相機實現高效環保的電子元件品檢 (2020.06.29) The Imaging Source兆鎂新相機與品檢機廠商合作,推出電子元件二次品檢設備,提升了檢測效率和檢測精度,使更多電子元件得以二次利用,既節約成本又環保。 |
 |
ST擴大電力、能源、馬達控制三大面向布局 (2020.06.23) 意法半導體(ST)布局工業領域已久,近年來智慧製造成為全球趨勢,市場對電力、能源、馬達控制等技術需求不斷攀升,為協助客戶解決相關問題,ST持續強化產品開發外,提供更豐富的產品線與更強大的效能 |
 |
AI技術持續突破 故障預測應用漸臻成熟 (2020.06.22) 先循序漸進的從無監督異常檢測開始,再到對有監督的數據進行預測,業者就可以打造出具有監督學習功能的系統。 |
 |
歐洲工具機廠如何運用數位雙胞胎技術加速生產流程? (2020.05.14) 一般大眾對於數位雙胞胎的理解,在於對實體模型及虛擬模型的建立以及分身,而Gartner對此提出了四項延伸說明。 |
 |
CNC數控國家隊先行 貫通雲端產服生態系 (2020.05.06) 國產控制器藉著橫跨兩岸的廣大場域試煉,再逐步回饋台灣厚植根基,走出不同成長之路,也在這波疫情中協助口罩機組裝機電系統。 |
 |
釐清目標 規劃步驟 大幅提升SCADA導入成功率 (2020.04.24) SCADA已是製造業布局工業4.0的必要系統,業者在導入前必須有全盤規劃,並與系統廠商密切溝通,先行找出自身痛點並建立策略目標,方能順利跨出轉型的第一步。 |
 |
產業Knowhow才能讓AI系統快速落地 (2020.04.10) 導入AI技術,讓運作架構走向智慧化,藉此提升競爭力,已被多數企業視為未來重點營運策略。不過觀察市場現況,可以發現AI落地並不順利,主要原因在於AI與OT兩大技術不易整合,在工廠端此一問題更為嚴重 |
 |
我們把RTM模擬設定流程變簡單了 (2020.03.09) 產業界會透過結合模流分析及結構分析軟體,預測產品的可製造性並及時進行修正。當模擬專案所輸入資訊與現場越接近,其結果越能貼近真實情境。 |
 |
工業乙太網路的崛起與趨勢 (2020.03.03) 在數位匯流的大趨勢下,工業用的通訊也會走向同一匯流標準,應該是無庸置疑的結果,所以用乙太網路TCP/IP作為實體層與連結層的共同協定,就自然而然地順勢而起了。 |
 |
德經濟辦事處發表2019年信心指數 經長期許加碼投資 (2020.02.07) 繼中美貿易戰後不久,又逢中國大陸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料將更加速全球供應鏈移出大陸,台灣則可望占有舉足輕重地位。日前德國經濟辦事處也正式發表對於2020年台灣經濟展望與「2019德商在台企業商業信心指數調查」結果,經濟部部長沈榮津也應邀出席,期許台灣能藉此重塑高階製造中心地位,吸引德商加碼投資 |
 |
實踐設備聯網與可視化的應用 (2020.01.16) 「工業4.0」是工業發展的未來式,也是許多人的現在進行式。而工業物聯網(IIoT),則是工業4.0的起手式,是實現智慧製造的關鍵基礎建設。
四零四科技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處市場亞太區事業處開發經理林昌翰指出,工業4.0會先從兩點來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