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CTIMES / Nvidia
科技
典故
叫醒硬體準備工作的BIOS

硬體組裝在一起,只是一堆相互無法聯繫的零件,零件要能相互聯絡、溝通與協調,才能構成整體的「系統」的基礎,而BIOS便扮演這樣的角色。
印尼科技領導者與NVIDIA合作推出國家人工智慧Sahabat-AI (2024.11.15)
NVIDIA 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與印尼國有企業部長 Erick Thohir、Indosat Ooredoo Hutchison(IOH)總裁暨執行長 Vikram Sinha、GoTo 執行長 Patrick Walujo 以及其他領導人在雅加達一起慶祝 Sahabat-AI 的推出
NVIDIA發表新AI工具 助力機器人學習和人形機器人開發 (2024.11.07)
NVIDIA 致力於推動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近期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機器人學習大會 (CoRL) 上,發表一系列全新 AI 和模擬工具,為人形機器人開發帶來革新。 NVIDIA Isaac Lab 機器人學習框架正式推出,這個開源框架適用於任何形態的機器人,開發者可以利用它來訓練機器人執行複雜的動作和互動,加速開發進程
NVIDIA AI Blueprint協助開發視覺AI代理 以提高效率、最佳化流程並創造空間 (2024.11.05)
當全球各地的企業與公部門組織都在開發人工智慧代理(AI agent),以提升工作團隊的能力,也將更依賴搜尋並摘要來自於攝影機、物聯網感測器與車輛等,越來越多裝置所產生的大量AI視覺化資料
印度機器人生態系利用NVIDIA創新 從倉儲自動化到最後一哩路配送 (2024.11.03)
迎合人工智慧(AI)驅動的機器人,正在為全球各產業帶來革命性改變,包括Addverb、Ati Motors和Ottonomy等來自印度的創新業者,在採用NVIDIA Isaac與Omniverse的加速運算、模擬、機器人技術和AI平台的支援下,正引領這波改變風潮
NVIDIA乙太網路技術加速被應用於建造全球最大AI超級電腦 (2024.10.29)
NVIDIA宣布xAI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使用NVIDIA Spectrum-X 乙太網路平台打造出規模龐大、搭載10萬個NVIDIA Hopper Tensor核心GPU的Colossus超級電腦叢集。NVIDIA Spectrum-X平台為多租戶、超大規模AI工廠提供卓越性能而設計,使用標準乙太網路作為其遠端直接記憶體存取網路
NVIDIA將生成式AI工具、模擬和感知工作流程帶入ROS開發者生態系 (2024.10.23)
在歐登塞(Odense) — 丹麥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自動化據點 — 舉行的 ROSCon 大會上,NVIDIA 與其機器人生態系合作夥伴宣布發表生成式人工智慧(AI)工具、模擬和感知 AI 工作流程,以促進機器人操作系統(ROS)開發者社群的發展
日立軌道公司採用NVIDIA技術推進即時鐵路分析 (2024.09.24)
日立軌道公司(Hitachi Rail)是一家驅動全球五十餘國的鐵路系統的全球運輸公司,該公司正將 NVIDIA 的 AI 技術整合至其技術中,以降低鐵路公司的保養成本、縮短列車空轉時間,以及為乘客提高運輸的可靠性
益登打造NVIDIA Jetson資源交流平台 助力落實AI應用 (2024.09.24)
著眼邊緣人工智慧(Edge AI)應用開發需求,益登科技為NVIDIA Jetson系列平台架設微網站,匯聚該系列平台針對邊緣AI和機器人技術提供的最新硬體資訊、軟體工具套件,還有針對不同應用場景提供的解決方案範例、生態系夥伴資源、市場訊息等豐富內容,可協助開發者輕鬆地在Jetson平台上實現各種創新專案
NVIDIA AI Aerial可最佳化無線網路 在單一平台上提供生成式AI體驗 (2024.09.19)
電信供應商正在利用人工智慧(AI)運算基礎設施實現語音和資料服務以外的轉型,以最佳化無線網路,並滿足行動、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智慧工廠、5G 等領域對下一代生成式 AI 需求
Volvo新款SUV採用NVIDIA加速運算和AI技術 (2024.09.05)
Volvo Cars 全新發表的純電EX90 車款採用NVIDIA DRIVE Orin系統單晶片(SoC),每秒可執行超過 250 兆次的運算(TOPS),確保日後的各項改進項目及先進的安全特性及功能。EX90運行NVIDIA DriveOS
NVIDIA Blackwell GPU首次測試結果 提高推論效能加倍 (2024.08.29)
現今許多企業逐漸採用生成式人工智慧(AI)與陸續推出各項新服務,使得對於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的需求大增。訓練大型語言模型(LLM)和即時提供由LLM支援的服務都不容易
機器視覺與電腦視覺技術的不同應用 (2024.08.28)
在工業應用領域當中,機器視覺這項技術算是重要角色,不僅提升生產效率,還能夠改善產品品質,為製造業提供全新的應用機會。本文探討機器視覺與電腦視覺技術的差異,以及其應用如何驅動工業領域邁向新格局
NVIDIA在日本與台灣推出用於生成式AI的NIM微服務 (2024.08.27)
世界各國都在追求發展主權 AI,利用自己的運算基礎設施、資料、勞動力及商業網路來發展AI,以確保 AI 系統符合當地的價值觀、法律與利益。NVIDIA 為了支持這些努力,今日宣布推出四款全新 NVIDIA NIM 微服務,讓開發人員能夠更輕鬆地建置與部署高效能的生成式 AI 應用
茂綸使用NVIDIA Omniverse及Epson機械手臂實現生成式AI瑕疵檢測自動化 (2024.08.19)
在即將登場的「2024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中,茂綸展出完整的解決方案,專為製造業打造的生成式AI瑕疵檢測平台,並結合大型語言模型的智慧客服系統。 該方案整合了Epson機器手臂的多元靈活性與NVIDIA GPU的強大運算能力,並利用MetAI的MetSynthesizer演算法
趨勢科技與NVIDIA AI Enterprise合作強化AI部署 (2024.08.13)
趨勢科技啟動多項措施,以塑造企業與政府機關未來的AI應用。全新解決方案包含結合了NVIDIA AI Enterprise軟體平台當中NIM微服務的Trend Vision OneTM Sovereign Private Cloud,讓企業在AI世代的潛能十足發揮,同時保有營運韌性
u-blox加入NVIDIA Jetson夥伴生態系統 推動高精準度定位應用 (2024.08.09)
u-blox的高精準度定位解決方案已可用於NVIDIA Jetson Edge AI及NVIDIA DRIVE Hyperion平台 全球定位與無線通訊技術和服務廠商u-blox宣佈,已強化對NVIDIA Jetson和NVIDIA DRIVE Hyperion平台的貢獻,這是該公司為推動高精準度定位在工業和汽車市場中應用所制定的策略性成長計畫的重要一環
NVIDIA、華碩與臺科大攜手打造全臺大學首座AI數位雙生實驗室 (2024.08.08)
NVIDIA日前宣布與華碩攜手,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打造「NVIDIA x ASUS x NTUST AI數位雙生實驗室」,藉由部署NVIDIA GeForce RTX 40系列GPU驅動的華碩ROG Strix G17電競筆電,協助師生訓練並運行大規模的深度學習模型
NVIDIA AI Foundry為企業打造客製化Llama 3.1生成式AI模型 (2024.07.25)
NVIDIA日前宣布,推出新的NVIDIA AI Foundry服務和 NVIDIA NIM推論微服務,透過今天同樣推出的Llama 3.1開放模型系列,為全球企業增強生成式人工智慧(AI)能力。 借助 NVIDIA AI Foundry,企業和國家現在可以使用 Llama 3.1 和 NVIDIA 軟體、運算和專業知識為其特定領域的產業用例創建客製化「超級模型」
東海結合ASUS、NVIDIA打造全台首座AI NB教室 (2024.07.05)
迎向AI時代,AI學習已成為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石,東海大學推動全方位發展策略,將AI貫穿學校行政服務、環境建置、教學發展三大面向,各系所將70門專業教學課程融入AI外
Ansys透過NVIDIA Omniverse實現3D-IC設計3D多物理視覺化 (2024.06.27)
Ansys採用 NVIDIA Omniverse 應用程式設計介面(API),透過即時視覺化,為3D-IC設計人員提供來自Ansys物理求解器結果的重要見解。Ansys正在推出下一代半導體系統設計,以改善應用的成果,包括5G/6G、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雲端運算和自動駕駛車輛

  十大熱門新聞
1 NVIDIA發表新AI工具 助力機器人學習和人形機器人開發
2 黃仁勳:運算技術的創新 將驅動全新工業革命
3 Pure Storage攜手NVIDIA加快企業AI導入 以滿足日益成長的需求
4 GTC 2024:宜鼎以智慧工廠解決方案秀邊緣AI整合實力
5 GTC 2024:所羅門與NVIDIA合作加速生成式AI應用
6 NVIDIA公開展示最新資料中心規模超級電腦Eos
7 NVIDIA與成功大學合作打造智慧教室
8 OpenUSD聯盟揭示USD核心規格和生態系統合作路線圖
9 [CES] NVIDIA展示汽車創新 推動人工智慧向前發展
10 茂綸使用NVIDIA Omniverse及Epson機械手臂實現生成式AI瑕疵檢測自動化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